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晚潮|罗清静不“清静”
2025-08-07IP属地 湖北4

潮新闻客户端 葡茯堇

图片

认识罗清静,是在海拔850多米的千秧丘上。芳芳和老涂约我上千秧丘的时候,还约了他们的云南朋友罗清静。

见了我,罗清静像个老朋友一样对我说:何老师,我关注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原来是我之前写过《双坑溪的水,塘里畈的粽,讲述一个叫做岁月的故事》,文章里那位包粽子的主人公惠芬,凑巧就是罗清静和妻子雪琳的师傅。

就这样,我和罗清静等一群人在千秧丘上吃粽子、聊粽子,一见如故。

罗清静有一只“義乡源”功夫粽

2023年,罗清静偶然吃到了一只粽子,感情丰富的他乡愁陡起,就差点声泪俱下了。

起因是初夏时候,朋友给罗清静送来一串草绳捆绑、外观翠绿、清香四溢的粽子。剥开时,那晶莹透亮Q弹劲道的模样,加上色泽诱人的豆沙馅料,罗清静瞬间就吃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那是童年时妈妈的味道,又仿佛是内心深处那浓浓的乡愁。罗清静不断地在心里发问,这粽子是谁做的?在哪里做的?是怎么做的……

图片

不几日,在朋友的引荐下,罗清静带着老婆雪琳找到包粽子的婆婆章惠芬。恵芬的家在武义县熟溪街道塘里畈村,罗清静来时,只见泥墙老屋掩映在塘里畈的青山绿水之间,清澈的双坑溪水在屋檐一侧潺潺流过,鲜活灵动。  

恵芬已经70多岁,包了50多年的粽子。粽子似乎就是她的孩子,捏在手里得心应手。

老人家慈眉善目、亲切可爱,给罗清静夫妻俩煮了鸡蛋面,剥开粽子请他们品尝。罗清静真诚地告诉婆婆,我们是来拜师的。

图片

老人说做这只粽子很繁琐又很讲究,几十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亲力亲为。曾经也带过几位徒弟,但是都没坚持下来。你们如果可以,我就教。

拜师后,雪琳开始了学艺之路。婆婆说,包粽子不是最难的,多练多试,熟能生巧。难以把控的是粽子的配方、火候,把握不准包出来的粽子味道就大不一样。

从采集豆草、烧制灰烬、过滤灰汤,再到精选糯米、调配馅料、精心包裹……婆婆手把手不厌其烦地调教,雪琳反反复复地把控,深得“粽子婆婆”的真传,不几日就包得像模像样。出师那天,师傅把一口配料的老碗和一口自己用的铁锅赠送给了雪琳,意味着师傅对雪琳寄予了厚望和浓浓的祝福。

图片

雪琳学成之后,罗清静在南缸窑村租了一间老屋,装修成了一个整洁清爽、古色古香、乡里乡气的作坊,2023年12月,罗清静和雪琳的粽子工坊开张了。

雪琳每天带领阿姨们包粽子、煮粽子,罗清静每天在茶室和朋友聊天喝茶,传播粽子文化。不到一年时间,就吸引了很多客户,仅靠微信订单、朋友介绍等,夫妻俩就撑起了这个粽子工坊。

师傅几十年的经验,并不是几天能够学会的,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图片

在罗清静看来,灰汤粽凝结着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因此,有责任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老婆学艺,罗清静也没闲着,费了许多脑细胞,掉了许多头发,首先为灰汤粽办了个“身份证”,把粽子取名为“義乡源”。“義”是武义,乡是乡愁,源为独创。为了书写美观,武义的义字用了大写字体。2023年12月,罗清静注册了“義乡源”品牌。此后,罗清静每时每刻都在为这颗粽子费尽心思。  

图片

泡糯米的水,是罗清静一个星期跑两三趟,从大山深处取回来的“矿泉水”。罗清静说,用这样的水,泡出来的糯米,少了尘世的污浊味,多了一份山野的清香。

绑粽子的马鬃草,又叫龙须草,一般是长在悬崖边、荒地里,罗清静采集后,一捆一捆背回家,用之前要经过泡、煮、洗、晒、锤等多道工序。马鬃草本身就是药,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痛、安神等功效。

图片

煮熟后依然碧绿的粽叶,是因为加了一定比例的豆草灰。罗清静的豆草灰,来自山里农户的大豆杆子。豆草灰中富含植物碱,用这个灰汤浸泡糯米,使得做出的粽子带有淡淡的草木香,特别细腻软糯,“灰汤粽”故而得名。

软糯的豆沙馅是因为严格控制了火候和水、糖、糯米粉的比例,并且选用了有机新鲜的红豆……   

罗清静夫妇真的做成了一只功夫粽。

图片

罗清静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罗清静的家乡在大美云南的镇雄,20多岁时,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先是在永康的企业打工,做过一线操作工,做过领班,做过管理,一步步脚踏实地做到了品牌运营,在营销总监的职位上一干就是十余年,从月薪千元,做到年薪40万。 

罗清静在电动工具行业坚持了二十多年,市场的历练,让罗清静渐渐变得成熟老练,不甘平庸的罗清静选择了自主创业。罗清静于2020年5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正式面向全国各地布局自己的工具行业。 

罗清静的市场密码,靠真诚和服务,甚至在疫情防控期间依然有订单,生意兴隆。别人赊账,而罗清静全现金操作接单。 

罗清静在经营自己的电动工具行业时,雪琳的“義乡源”灰汤粽在南缸窑做得风生水起,灰汤粽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积累了不少客户。原先的老屋逐渐感觉不够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生产场所。

图片

“明招寺里结善缘,田庐徐总坛头引,文化情怀同频振,传统小吃注灵魂”。说的是罗清静独自一人去明招寺看望师傅,通过寺庙的师傅引荐,遇见一位贵人徐小冰,聊了许多“義乡源”的故事,并提及正在寻找新的场地需求。

徐小冰是坛头田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是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资深博学。入驻坛头后,把原本不起眼的村落变成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了国家AAA级景区。

后来徐小冰评价罗清静说:与“義乡源”罗总去年夏天在明招寺吃茶结缘。席间被他对传统美食文化的理解吸引,当即发出入驻田庐的邀请,经过一个冬天的精心装修准备,终于在春风和畅的美好日子,義乡源正式开业了!

图片

2025年3月,義乡源坛头生产工坊,粽文化展示大厅,正式开始营业。

民俗画家朱志强老师说,云南小伙罗清静自从2023年创办"義乡源”灰汤粽小作坊,以工匠精神打造武义传统特色小吃灰汤粽,生意红火,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云南企业家。

罗清静的“義乡源”工坊,装修风格上就富有文化气息,融入了武义学者唐桓臻、朱连法、包建萍、潘宏伟、朱志强等人的对联、书法、画作,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图片

无疑,我是罗清静入驻坛头的见证者。前两年,与小冰一起聊天交谈时,多次听他提及想找一个合适小吃品牌入驻坛头,让游客来到坛头有地方玩,有美景看,有美食吃。

好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老天似乎也格外青睐情深义重的俩人,两个磁场相近的人,或迟或早,总会相见。小冰在说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在明招寺遇见罗清静。

小冰和罗清静的“联姻”,堪称是珠联璧合,志同道合,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种情感。俩人踩着田庐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穿过一条条宽窄自在的小巷,在田庐温柔的春风里迷醉,又清醒地描绘着坛头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入驻坛头后,罗清静的不安分又执拗得有点“轴”,不大的工坊,却坚持要按照SC体系流程标准装修。这是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标准,从原材料进入,到成品出库,按严格的标准规范。罗清静说,要让顾客吃得放心,确保粽子的安全和品质,必须这样做。

在他眼里,让文化赋能,让粽客吃出这只粽子的情绪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儿时的记忆,妈妈的味道。于是罗清静又开发了生日粽,上梁粽,长寿粽,状元粽,端午粽等。  

罗清静的粽子,不仅飞出国门,也吸引了来自美国多所院校的师生来感受中国传统的粽子文化。  

这只有文化的粽子,也获得了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金华电视台、武义融媒体,甚至央视媒体,中国篮新闻等的报道,金华日报、金华晚报还有主编记者进行跟踪报道。

罗清静有一双“贼亮”的眼睛

罗清静的老婆吴雪琳,如今是義乡源传统特色美食工作室的主理人之一。粽子工坊原料选择、安排生产等大大小小的事情,主要是她里外一手操办。

罗清静是在芸芸众生之中发现美女吴雪琳的,这得益于他那双“贼亮贼亮”的眼睛(我私下给他的评价)。早前俩人在永康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门工作,罗清静在人群中发现了这个美丽端庄的姑娘,后来得知这姑娘是云南老乡,于是特别关注了。接触了之后又发现,雪琳纯真善良、待人和善、淳朴大方,关键是还特别漂亮,符合罗清静那颗爱美之心,罗清静在心里告诉自己:下达“追逐令”吧,她就是我的。

图片

罗清静果然是没有看错人,结婚后,雪琳辞去了仓储主管工作,专心在家里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先后出生,都由雪琳亲手带大。十多年里她围绕家庭、孩子、老公,把孩子带得很好,把家庭经营得很温馨。

后来孩子长大先后上小学,雪琳想找点事情做。罗清静觉得老婆做的事情,第一必须是有意义的,罗清静喜欢,雪琳自己也喜欢。第二不能因为事业影响到家庭正常的生活,一家人能够一日三餐围坐一起是最幸福的。第三,不能因为做事情冷落了孩子。

图片

在带孩子这十余年时间里,雪琳非常热爱研究各种小吃,练就了一手制作各种小吃美食的手艺,包子馒头饺子馄饨做得特别好。酸奶、冰棍、蛋挞、牛排居然也会做。她的独创美食,让一家四口心满意足。

因此,雪琳有非常好的心性和基础,她的真诚、善良,耐心、细心。对传承灰汤粽,无疑是一种先天优势。

图片

罗清静这颗不“安分”的心,日日夜夜总是在琢磨点“新思”。想着武义曾经的贡品宣莲,口味那么好,对身体也很好,又利用宣莲来开发创新出灰汤莲子粽、鲜莲肉粽,很快推向市场。

下一步,罗清静将对部分网络平台开放接单订购,开设实体直营店,连锁加盟店等。这是罗清静的创业梦,如灰汤粽一般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