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称,乌克兰最新通报称,俄军近日再次对基辅发动导弹袭击,强烈震动波及全城。
报道称,这是莫斯科对乌克兰近期袭击俄本土炼油厂、电子厂的强硬回应。记者描述称,爆炸冲击波甚至震碎了市中心建筑的玻璃,温压弹的呼啸声让红军城的乌军阵地瞬间瓦解。
俄国防部罕见公开承认,此次打击混合了“匕首”导弹与“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意在摧毁乌方决策中枢。
战场数据的剧变印证了俄军策略转折。
数据显示,俄军在7月创造了现代战争中的无人机使用纪录——单月发射6297架,日均超过300架,是去年同期的14.7倍,甚至超过2024年全年的总量。
这种“无人机饱和攻击”让乌军疲于应对,西方情报机构也承认低估了俄军的打击强度。专家指出,俄军主要依赖“天竺葵”系列无人机,并计划将日均发射量提升至500架以上,进一步压垮乌克兰的防空体系。
俄媒称,按这个推进速度,俄军将在3个月后攻打0基辅。
而面对俄军这种“闪电战”式攻势,乌军在多条战线陷入被动。
俄罗斯国防部日前宣布已完全控制顿巴斯战略要地恰索夫亚尔,这一胜利对乌克兰而言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打击,更可能成为整个东部防线的转折点。
据俄方通报,乌军在此地损失超过7000名士兵、11辆坦克和55辆装甲车,而更关键的是,这座被称为“顿巴斯最坚固堡垒”的失守,意味着俄军火炮射程将直接覆盖乌军后方补给枢纽,甚至威胁到康斯坦丁诺夫卡和捷尔任斯克等关键城镇。
若俄军继续推进,乌军对戈尔洛夫卡长达十年的炮击可能被迫终止,整个顿巴斯战局或将重新洗牌。
与此同时,顿涅茨克另一重镇红军城也岌岌可危。俄军动用“海鹰-10”无人机配合精准炮击,试图切断乌军后勤命脉。一旦此地失守,乌东至中部地区将门户洞开,乌军防御体系可能面临崩溃。
目前双方仍在红军城南部及波克罗夫斯克防线混战,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战役可能只是俄军冬季攻势的前奏。
俄卫星通讯社称,亲乌评论员玛丽亚·柏林斯近期发表悲观预测,认为俄军可能在今年冬季逼近基辅,这一判断背后是乌军难以逆转的兵力与装备危机。
柏林斯指出,乌军当前日均阵亡约300人,受伤750人,加上逃亡和投降的500人,每日减员高达1500人,每月损失超过4万兵力。而乌克兰的动员能力已接近极限,每月仅能补充2万新兵,净损失仍达2万人。
若这一趋势持续,乌军一年内将损失12万精锐,这对本就兵源紧张的乌克兰而言无异于致命打击,现在,乌克兰都已经不得不征召60岁以上老人填线。
更严峻的是,新兵缺乏老兵带领,难以快速形成战斗力,乌军的整体作战效能正加速下滑。
相比之下,俄军每月可稳定补充1万兵力,年增12万作战人员,且尚未启动全面动员。此消彼长之下,俄军在人力资源上已占据压倒性优势。
数据显示,俄军7月已夺取700余平方公里土地,若保持当前推进速度,冬季攻势直指基辅并非空谈。
柏林斯的分析虽基于乌方视角,但数据与逻辑均指向同一结论:乌军正陷入人力和武器的双重枯竭,而俄军的持久战潜力尚未见底。若西方援助无法及时填补缺口,基辅的冬天或将迎来更严峻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近日在内阁会议上直言:“所有战线必须加速推进,包括哈尔科夫、扎波罗热和赫尔松。”
知情人士透露,俄军总参谋部已放弃“逐步蚕食”策略,转而采用“多轴突破”战术:在顿涅茨克,装甲集群强攻红军城;
在卢甘斯克,机械化步兵穿插库皮扬斯克;甚至连此前僵持的扎波罗热方向,俄军也突然拿下斯捷普诺戈尔斯克枢纽站。
美专家感叹:“俄军似乎同时按下了五个战区的快进键。”
所以,尽管战斗仍在持续,但俄军“夏季攻势”的凌厉态势已让西方感到不安。
对此,特朗普突然采取激进举措。他在社交媒体透露,已下令向敏感海域部署两艘核潜艇,声称这是对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此前强硬言论的回应。
但专家认为,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是阻止俄军乘胜推进——一旦乌东彻底易主,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谈判筹码将大幅缩水。
塔斯社披露的细节显示,俄军方对美军核潜艇动向全程掌握,其"亚森-M"级核潜艇"喀山"号的战力更令西方忌惮。
此外,作为反制,俄罗斯宣布最新型的“榛树”导弹首套量产型已经完成生产,这是用武力回应武力的信号。
乌克兰情报部门评估称,这款导弹具备在不使用核武器情况下威慑的实战能力。
当前局势呈现三重博弈特征:俄军通过战场胜利争取谈判主导权,美国以核威慑维持政治影响力,而乌克兰外部援助减少、内部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能否维持长期抵抗仍是未知数。
专家警告,虽然核战争风险目前仍属可控,但特朗普的"潜艇牌"与普京的"导弹牌"相互刺激,可能加剧战略误判。这场较量不仅是军事对抗,各方在军事、外交层面的角力正将这场危机推向更复杂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