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柯桥企业家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纺都”基因
2025-08-26IP属地 湖北3

编者按:

当传统产业遭遇转型阵痛,柯桥民营企业家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国际纺都”基因。在柯桥区委统战部的指导下,我们与柯桥的老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创二代、海归精英等群体坐而论道,尝试以数字化、全球化的视角破局——AI重构印染流程、区块链贯通跨境贸易、绿色节能材料颠覆产业边界等,他们以科技硬核打开价值增长新空间。为此,特推出《柯创派说》专题访谈,聚焦柯桥创业创新人士,看“新质生产力”如何将“布料”织成“绿金”,将“新酒”酿成“美酒”,将“传统”化作“创新”,弘扬“勇于开拓,勇争一流,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柯桥企业家精神,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征程上浇筑属于柯桥的创新坐标系。

李军配:

做科技创新路上的探索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26/120121702.jpg" alt="" />

今年36岁的李军配清华博士后毕业后全职创业,2019年他带着科研成果落户柯桥区科技园成立浙江材华科技有限公司。六年来,他从大分子着色剂研发到光刻胶色浆再到布局EUV光刻胶材料,他一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从大分子研究走上全职创业

从大学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后,新型高分子材料一直是李军配的研究方向。他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染发剂、指甲油、食用色素等赋予了人和物靓丽的色彩,但同时潜藏着中毒、致癌等危险。究其原因,市面上的这些化学染料几乎都属于传统小分子染料,容易迁移褪色、被人体吸收。大分子着色剂则不会,它是由一个个聚合单体,像搭“积木”一样通过化学反应聚合成链状或网状的大分子。这种新型染色剂不仅更固色,且更安全。哪怕被吞入体内,也会被全部排出。全球范围内,大分子着色剂可以取代传统染色剂的空间很大,市场规模至少有几百亿元。读博以后,李军配便一头扎进“大分子着色剂”的合成研发。

2018年,李军配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没有选择高校、科研机构,也拒绝了外企的高薪聘请,而是选择了创业,专攻色彩化学材料的应用。2019年,他带着大分子着色剂项目参加了中国•绍兴第四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一等奖。他凭着专利和新技术,拿到了第一笔投资,组建了20多人的团队,搭建了实验室,落户柯桥区科技园成立浙江材华科技有限公司。

从0到1的不断创新突破

李军配和团队主要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发色基团引入高分子的主链或侧链而形成的一类新型大分子着色剂,最后通过超高固含自乳化技术得到低模量高性能大分子着色剂。

“从实验室的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那是一个不断让市场检验接受的过程。”李军配说,那时候大分子着色剂在国内还是个新事物,如何向客户证明它的安全性,一度让李军配发愁。有几次,面对客户的质疑,他甚至用了最直接的方式:拿过大分子着色剂一饮而尽。

凭着他一股不服输的进取精神,李军配带领团队创新合成120多种可商品化的聚合单体,配制出3000余种色彩的大分子着色剂,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目前,李军配带着他的团队完成了大分子着色剂的工业化量产,相关产品通过欧美标准认证,并成功交付200多家客户,已经完成该产品的国产替代,业务体量和市场份额快速进入第一阵营,稳居国内前三名。

在大分子着色剂量产的同时,2022年,李军配却决定分出团队大部分精力,研究一个新难题——显示光刻胶中色浆的国产替代问题。中国液晶电视显示屏的生产份额占全球80%以上,然而关键原材料显示光刻胶中占生产成本70%的色浆,却全部依赖进口。

“如果国外对我们进行原材料封锁,不提供光刻胶色浆,那么整个液晶电视显示屏行业的生产都会被‘卡脖子’,光刻胶色浆国产不但能解决这个隐患,还可以将色浆的售价降到现有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李军配说,经过几年的研发,目前光刻胶中色浆已成功完成小试,进入中试。

从人才到引才 探索无限可能

在材华科技的博士工作站里,杨震博士正潜心研究EUV光刻胶材料。“国家对创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当时邀请他加入公司布局EUV光刻胶材料,这个方向我们国家14nm以下的实验室技术都没有任何突破,但是对未来人工智能芯片、5G、6G手机芯片领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军配说,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他将继续带领年轻的团队,继续在新征程上奋力奔跑,创造新的业绩。

数据显示,浙江材华科技有限公司80%都是研发人员,包括12名博士、20余名硕士,我们第10位博士员工还是剑桥大学的博士后、国家级青年人才。目前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成功设立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博士创新站、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创新平台。

杨伟:

匠心织就“全球梦” 帘卷之上擘画时代新图景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26/120122772.jpg" alt="" />

他是民营经济浪潮中的坚守者,以数十载深耕诠释实业报国的初心;他是家纺行业的革新者,用智能化转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他是品牌出海的开拓者,让“中国制造”的窗帘在全球60余个国家绽放光彩……他,就是浙江金蝉家纺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伟。从“创二代”到行业领军者,从“蝉翼之美”到“全球智造”,从“传承初心”到“向新而行”,杨伟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在时代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金蝉布艺的加速度,成为观察中国民营企业韧性生长与时代担当的一扇明亮窗口。

金蝉振翅:两代人的实业接力

“‘金’象征的是品质,‘蝉’是指要像蝉翼般美丽剔透,‘金蝉’要做锦中精品,让天下人‘知了’。”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华夏大地,杨伟的父亲杨来荣怀揣实业报国的朴素信念,在绍兴柯桥创立了金蝉布艺,成为本土首批专业制帘的拓荒者。37载光阴荏苒,金蝉布艺已从一方织机发展为横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服务的行业翘楚,产品远销全球60余个国家,去年公司销售额达8.7亿元,抗菌窗帘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0%,稳居鳌头。

2009年,杨伟自美国学成归来,毅然投身家族事业。这位“创二代”带来的不仅是国际视野,更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首创窗纱喷花工艺,为素色窗纱时代注入斑斓色彩;设立美国分公司,为品牌出海破浪领航;研发出分解甲醛窗帘与银盾抗菌窗帘,将健康家居理念推向崭新维度。一路走来,杨伟敏锐抓住电商脉搏,入驻亚马逊开拓线上疆域,更以“超级智能工厂”为基,引进全链数字柔性生产线,让传统制造焕发智能活力。

从2010年“直营+加盟”的渠道创新,到2013年品牌工厂店O2O模式带来销售额突破1000%的奇迹增长;从2016年聘请马伊琍代言、启动跨境电商,到2019年成立跨境电商学院……杨伟与父亲两代人,以创新为针、以实干为线,共同缝制出金蝉全球领先的华服,引领金蝉窗帘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纺品牌。

智造蝶变:窗帘里的科技革命

面对柯桥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的战略蓝图,作为区内龙头企业之一,金蝉布艺以“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主动融入这一战略,以智造升级回应时代叩问,书写了传统纺织企业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转型答卷”。

“过去我们依赖人工生产,效率低、难定制,销售也局限于线下加盟。”杨伟坦言,早期的金蝉是典型的“传统模式”。而现在,投资3亿元打造的“智慧工厂”里,科技无疑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CleverMax智能吊挂系统、AGV机器人分拣线高效运转,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数字化柔性平台能轻松满足“小批量、个性化”需求;“智能工厂+直播电商”的双轮驱动,更让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新质生产力’是纺织产业的‘二次创业’,创新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谈及金蝉布艺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杨伟笃信,要以智造提效让数据成为新“劳动力”,以绿色赋能让技术创造新“生产资料”,以创新裂变让服务品质跑出“加速度”,并成功从传统布艺生产商蝶变为全球窗帘定制与软装解决方案服务商。

面向未来,杨伟的投资计划更是瞄准三个维度: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智能化与功能性技术;组织上,成立“青年创新实验室”,让90后员工主导产品共创,用“金点子擂台”激活创新活力;生态上,共建共享海外仓网络,为中小企业出海“搭便车”。“我们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带动产业链合作共赢。”他说。

丝路新声:织就全球品牌梦想

当“柯桥制造”迈向品牌化、高端化的星辰大海,金蝉布艺也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劈波斩浪。面对贸易壁垒与文化差异的双重考验,杨伟展现出清晰的破局方略:不仅要以多元化布局形成多区域订单互补格局,更要以供应链韧性锻造降低综合成本,还要以技术与产品双创新推动高端化转型。

诚然,品牌国际化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杨伟深刻意识到,公司要果断跳出国内视野,真正从一个跨国企业角度和全球化品牌的角度重新提炼品牌价值,在世界语境中重构价值坐标:深入挖掘自身品牌特质与全球消费者价值偏好的共鸣点,构建融通中外的品牌文化价值体系;转变叙事逻辑,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本我”转向“利他”,从“功能”升华至“情感”与“意义”,用长期主义取代实用主义;打造立体传播生态,以“自媒体矩阵+海外媒介+国际活动”精准触达,尤其要抓住海外直播电商的“时间差”,聚焦“粉丝经济、兴趣消费”,借流量东风精准锚定目标客群。

而这些,都源于杨伟骨子里的企业家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朴素的谚语在杨伟心中却重若千钧。他认为企业的终极价值不止于利润,更在于成为产业链的赋能者、文化的传播者、责任的担当者。而“敢闯敢为”的柯桥精神,最终要归于“让更多人因我们的存在而受益”的深沉情怀——牢记责任、守法经营、关爱员工、热心公益,做回报社会的典范,这才是企业生命力最肥沃的土壤。

当晨光穿透金蝉窗帘的经纬,那轻薄如翼的织物上,不仅流淌着东方智慧与匠心坚守,更编织着一位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炽热信念。杨伟掌舵下的金蝉布艺,正以智能化为梭、以全球化为纬,在柯桥这片民营经济的热土上,不断织就着中国织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的锦绣华章。

毛美荣:

以文化为媒,让世界看见柯桥风韵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26/120122142.jpg" alt="" />

如何让柯桥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资源,以文化创意传播为媒介,形成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之势?创业者毛美荣深谙这其中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的力量。自2016年扎根柯桥以来,她始终以开放姿态汇聚各方合力,通过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文旅融合的模式,助力柯桥本土的文化艺术出海,她经营的浙江闲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新质生产力”。

文化赋能,打造多维融合的文创

毛美荣曾在多家企业从事企业管理与品牌传播工作,拥有精准的市场嗅觉与品牌塑造能力。2016年,她奔赴柯桥创业,从布艺设计起步,在与柯桥的产业深度对话中,触摸到了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共振脉搏。2021年,“闲七”空间如一颗文化明珠,在柯桥古镇悄然绽放。

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的“闲七”空间,由几幢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和一个院落构成。走进“闲七”,只见透着天然质朴韵致的亚麻布料,加上由茶叶、荷叶等制成的天然染料,一番功夫后,便成为色彩灵动的艺术品,非遗技艺的鲜活生命力扑面而来;茶话会的袅袅茶香中,平水日铸茶的醇厚被海内外友人知晓:印有柯桥古镇画卷的茶席、丝巾等文创好物,被她带到了北欧,订单不断,好评如潮……

毛美荣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空间,倡导一种自然质朴的艺术生活方式,更要以此为阵地,探索文化为地方产业赋能的新路径。”

文化出海,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

作为柯桥区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柯桥古镇侨联副主席、柯桥古镇青创联盟盟主,她持续深耕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柯桥文化与产业“出海”。她将印有柯桥古镇元素的文创产品、植物染技艺等带到北欧,收获大量好评与订单,让外国人连连点赞。同时,她还邀请外国友人来到柯桥古镇亲身感受这里的文化底蕴与非遗魅力,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桥梁,让柯桥古镇成为东西方艺术和产业对话的殿堂。

“我们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文化学者、华人华侨走进柯桥,让更多人感受古镇粉墙黛瓦的古朴、草木染技艺的精妙、平水日铸茶的醇厚、国际纺都的魅力。”毛美荣说。如今,“闲七”已成功入选省文广旅游厅的省级“非遗茶空间”名单和省级“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

在她的眼里,文化不仅是风景,更是发展的动能:通过“文化铸魂”,让非遗技艺在活态和动态中守住根脉;通过“产业赋能”,让古镇文创、非遗手作成为带动经济的新增长极;通过“文旅融合”,让游客在体验植物染、聆听音乐会、使用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深度沉浸柯桥文化。从北欧展台上惊艳亮相的古镇文创,到外国友人漫步青石板路的笑脸,再到未来更多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她的努力也让柯桥的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陈利锋:

在薄膜上“绣” 出柯桥制造的创新答卷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26/120122902.jpg" alt="" />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包装材料厂,到拥有四大生产基地的行业巨头;从单一产品的传统制造,到功能性薄膜的科技突破;从国内市场的小试牛刀,到国际舞台的纵横驰骋……二十余载商海搏击,浙江凯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利锋以“敢闯敢为”的柯桥民营企业家精神勇立潮头,站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风口,用创新与担当在柯桥这片民营经济热土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把脉“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关键引擎

“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谈及对民营经济前景的展望,陈利锋语气坚定。他坦言,凯利新材料的成长印证了总书记“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判断——从2002年创立至今,企业从为国外品牌代工到自主创新,从单一包装薄膜到功能性薄膜研发,年产值呈几何倍数增长,产品打入东南亚供应链,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

在陈利锋看来,创新是民营企业在变局中突围的核心竞争力。他回忆创业初期带队赴海外引进生产线时,便意识到“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此后,企业每年持续投入研发创新,与一众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发出耐高温隔离BOPP薄膜等产品,精准匹配柯桥纺织印染产业的高端需求。“在BOPP薄膜行业,技术创新就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陈利锋如是说。

此外,在智能化改造方面,公司创新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控制系统,大大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公司探索绿色工艺和可降解材料,并在所有工厂都落实光伏项目,构建起绿色能源循环模式。正如陈利锋所言,柯桥提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的口号,而凯利新材料以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链协同,这就是最好的响应。

持续推进品牌出海 在全球化中重塑价值

面对国际贸易新形势,凯利新材料选择以“地瓜经济”范式破题——根扎柯桥,藤蔓延展全球。2023年,企业越南生产基地投产,同步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去’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构建全球价值循环。”陈利锋特别提到,企业通过深度调研目标市场文化差异,推出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力争在不同市场的土壤里种出“品牌之树”,以本土化策略化解贸易壁垒。

作为柯桥制造业的一份子,对于品牌国际化,陈利锋有着清晰规划:未来3-5年,企业将持续强化在新兴市场的 “价值认同”,实现从“卖产品”到“树品牌”的转型,更要让“柯桥制造”升级为“柯桥创造”,让每个市场的客户感受到“凯利的产品不仅好用,更懂我们的需求,和我们一起成长”。诚然,这才是陈利锋眼中柯桥制造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核心密码。

访谈尾声,陈利锋用“闯”与“实”二字概括企业家精神:“敢闯,是柯桥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务实,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基。”在他看来,企业家社会价值的最高体现,是将企业发展融入区域战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升级。正如他所说:“新时代的企业家,既要做行业创新的‘孤勇者’,更要做共同富裕的‘同行者’。”这份兼具开拓意识与家国情怀的担当,或许正是柯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脚。

来源:区委统战部

编辑:钟宏萍

审核:俞叶蒙

终审:邵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