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深读河源 | “院县合作”,是如何让东源产业升级不再“望梅止渴”
2025-08-07IP属地 湖北2

7月29日,一场由院士组成的团队与东源县党政领导班子的碰头会在河源市东源县举行。在广东院士联合会“院县行动”之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座谈会上,多位院士专家为东源产业升级“精准把脉”,将“院县合作”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广东院士联合会由在广东工作院士和广东籍院士自主发起成立,是院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科技社团。其宗旨是凝聚顶尖智慧,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近年来累计协助百余项院士成果实现产业化,推动数十组院士团队与企业精准对接,有力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图片

东源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当下正围绕“一湖一县一盆地”,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驱动力,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早在2020年,东源县便携手广东院士联合会及众多顶尖院士专家,开启了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征程。

“院县合作” 结硕果

创新引擎活力足

7月29日的这场“头脑风暴”并非偶然,而是东源与院士专家们长期“双向奔赴”的又一次升华。此前,双方的合作早已硕果累累。一个个由院士“智力”加持的创新平台,如今已成为驱动东源发展的强大引擎。硅材料中心、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无人智慧农场、稀土永磁创新研究院等“金字招牌”熠熠生辉,让科研成果在东源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成功“落地生根”。

走进广东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晟源永磁”)的生产车间,大型、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令人眼前一亮。从稀土原料的熔炼到压型,整个流程系统化、自动化,各环节紧密衔接,精准高效。

图片

工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翅膀”的助力。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的推动下,晟源永磁联合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河源市广晟广科稀土永磁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构建了前瞻探索与传统研究并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兼顾的研发体系,逐渐形成人才培养链、技术研发链、成果转化链“三链融通”的科学布局。

“李卫院士团队是我们的‘最强外脑’和‘发展合伙人’”,晟源永磁相关负责人介绍。回顾晟源永磁的成长历程,从工艺技术的悉心指导,到战略规划的精准把控,再到人才培养的全力支持,李卫院士团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李卫院士团队的引领下,双方联合申报了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在项目建设期间,便已完成申报专利10余项,其中4项获得授权,以晟源公司为依托获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1项。

科技成果频现

智慧农业绘新景

正值夏收时节,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里,无人驾驶收割机等各类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大显身手,忙着抢收稻谷。

曾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而土地撂荒的下坝村,如今借助智慧农业实现了华丽“逆袭”。2021年,在东源县政府、中国工程院院士、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以及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推动下,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应运而生。

图片

该农场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 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作为广东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其核心区达1500亩,并辐射周边超万亩农田。农场配备无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通过云端远程操控,农业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了50倍以上。

罗锡文院士近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还曾表示:“下坝村的群众对水稻种植越来越认真、规范”,他也希望通过团队的合力不仅能将技术带到东源,更将农业人才留在东源。

智慧农业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更让农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下坝村的变迁,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也是东源与院士团队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

今年,东源在“院县合作”的道路上再度迈出坚实步伐。5月,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康养基地正式揭牌,使东源成为河源市唯一的高端“智力”栖息地;6月,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 +”绿色发展区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唐洪武院士等9位顶尖专家受聘为“智囊团”,为绿色发展区建设保驾护航。

“院县合作”模式的思考与拓展

东源的“院县合作”模式成效显著,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从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看,这种合作模式具有强大的推广价值。在广东,广州市花都区与广东院士联合会开展合作,借助院士专家的力量,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打造政产学研融合创新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放眼全国,也有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作为“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松阳县长期面临茶叶品种单一、深加工不足的瓶颈当地政府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团队不仅带来了抗病虫害新品种的培育技术,更指导当地企业开发出茶多酚保健品、茶色素护肤品等深加工产品,推动松阳茶叶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转型。

几年间,东源与院士团队的合作绝非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从最初的理念碰撞到一个个项目破土动工,再到产业形态实实在在的升级,院士们的智慧方案和实地指导,早已像养分一样渗透进东源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在柳城镇的稻田里,罗锡文院士团队主导的无人农机让撂荒地变成了亩产超千斤的智慧农场;在晟源永磁的车间里,李卫院士团队打磨的稀土工艺让自动化生产线每天产出的高性能磁材,正源源不断供应全国市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成了东源发展中最扎实的底气。

图片

如今,万绿湖不仅有万里碧波与草木清香,更有院士团队站在世界级湖畔产业布局规划。东源正把这些合作成果一点点变成生产线上的效率提升、农田里的亩产增长、产业链上的价值攀升,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越跑越稳,朝着更具体的产业目标一步步靠近。

统筹策划 | 吴奕镇

文 | 吴奕镇 袁文康 陈振敏 张小建

图 | 东源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