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74岁的老人,面对万科当前的债务危机,其心情必然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万科的发展心有不甘;另一方面,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自己或许能为当前的管理团队提供帮助。
然而,对于这位74岁的老人能否真正回归万科,以及回归后能发挥多大作用,我们恐怕不能抱有过高期望,毕竟个人的力量难以对抗时代的洪流。
接下来,我们先深入剖析万科的现状,再由此延伸至整个房地产行业,便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万科只是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房地产企业尚未走出危机。
从债务数据来看,根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24年底,万科的有息负债达到3600多亿元。尽管万科在2024年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偿债,但债务规模较2023年底仍增长了12.9%。其中,短期债务(需在2025年底前偿还)规模约为1583亿元,占总债务规模的43.8%。
这意味着,在2025年,万科将迎来新一轮偿债高峰,一年内需偿还的债务高达1500多亿元。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偿还债务除了依赖国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外,关键还在于通过房屋销售创造现金流。从银行获取贷款只能解一时之困,毕竟贷款利息再低也需要偿还,而企业自身创造的现金流才是收入和利润的增量来源。
从2025年一季度万科的经营情况来看,其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根据公开的2025年一季报,万科一季度营业收入约为380亿元,与2023年、2024年一季度相比,均减少了约38%。债务增加,营业收入却大幅下降,为缓解2025年的偿债压力,截至2025年5月底,万科控股股东深圳地铁集团已为其提供了约120亿元的资金支持,且借款利率仅为2.34%,远低于市场上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
这既体现了深圳地铁集团对万科的扶持,也解释了当初万科将股份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的深层原因。不过,120亿元的资金支持,相较于1500多亿元的一年期债务而言,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将视角转向整个房地产行业,数据同样不容乐观。克而瑞数据显示,2024年房地产企业到期债务规模为4828亿元,2025年则增长至5257亿元,行业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
中指研究院数据表明,2025年1-5月,全国百强房企销售金额约为1443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8%,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持续萎缩。细分来看,头部10房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9.5%,而排名50-100位的房企销售金额降幅更是达到15.6%。
这表明,尽管以万科为代表的头部房企情况相对较好,但从全行业来看,房地产企业在债务压力与销售能力的对比中,仍深陷危机,远未走出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