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地评线】桂声网评:“急救地摊”照亮生命之路 制度护航方能让“善意不孤单”
2025-08-19IP属地 湖北4

  安徽太和县的街头,吴磊、刘静夫妇的“急救地摊”已摆了八个春秋。无固定场所,不收取分文,一块简易展板、几个人体模型,便是他们的“课堂”。八年间,十余万人在这里掌握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这份看似平凡的坚守,不仅是善意的传递,更折射出社会对急救能力建设的深切期盼。(8月13日 央广网)

  心脏骤停者倒地,围观者手足无措,黄金抢救时间在犹豫中流逝;孩童被异物卡喉,家长慌乱无策,错失最佳施救机会……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遗憾并不鲜见。数据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外抢救成功率较低,公众急救技能的普遍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吴磊夫妇的地摊,精准戳中了这一痛点,为万千普通人补上了“敢救、会救”的关键一课。

  街头急救摊传授的是技能,承载的是责任。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普通人参与急救的可能性,让“救在身边”从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行动。更令人动容的,则是这份坚守的纯粹。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也没有刻意为之的表彰,夫妻俩用八年时间,把县城街头变成流动讲台,将一个个路人培育成能上手的“急救员”。不求回报的公益心,如同一股暖流,悄然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网友纷纷呼吁“全国推广”,既是对急救知识加速“下沉”的迫切期待,也是对“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社会氛围的深切向往。

  但全民急救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依赖民间自发力量,更需要系统化、制度化的支撑。当前,我国虽已出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但针对公众急救培训的具体规范仍需细化。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标准、企业与社区急救培训的频次要求、培训资质的认定机制等,亟待更明确的制度设计。一些地方将AED作为地铁、商超等场所标配,把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正是用政策力量推动急救技能普及的有益尝试,值得借鉴推广。

  街头地摊的优势在于灵活亲民,短板则是零星分散。不妨将民间公益力量纳入正规培训体系,吸纳吴磊夫妇这样的“草根专家”参与社区常态化培训,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形成标准化课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立固定“急救学堂”,让想学技能的公众找得到门、学得会招。唯有将零散的善意汇聚成系统合力,才能让急救知识真正扎根基层。

  急救能力的培育,还需构建多方协同的社会体系——

  在具体实施层面,企业可将急救培训纳入员工福利,学校应把急救技能作为必修课,社区要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既教授操作技巧,也讲解设备使用,以“理论+实践”模式,让急救技能从应知应会变为实用会用。

  构建良好的社会急救生态,关键在于解决“敢救”与“会救”的双重难题。现实中,部分人因担心操作不当承担责任,面对意外时犹豫退缩,而法律的温度,往往能唤醒更多人的善意。明确紧急情况下施救者的免责条款,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让每一份挺身而出的勇气都得到坚实保障,更多人便会在危急时刻敢于伸出援手,让“敢救”的底气与“会救”的技能相辅相成,共同筑牢守护生命的防线。

  从资源配置来看,AED等设备的普及是硬件基础,而培养掌握急救技能的人群则是核心任务。如太和县的实践所示,让急救知识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吴磊夫妇常说:“多一个人学会,就可能多救一条命。”这份朴素信念,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八个春秋的街头坚守,吴磊夫妇用行动诠释了平凡善举的巨大能量。全民急救体系的完善,既需要这样的“微光”引领,更需要制度保障、社会协同的“暖阳”普照。当急救技能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见危施救”“见义勇为”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时,我们的生活安全将更有保障,社会也将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