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中越边境,界碑静静矗立,见证着两国边民的日常往来。
穿梭国门的人流中,一张张年轻面庞格外醒目。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却选择在河口扎根、奋斗、追梦,用自己的青春与活力,编织着中越边境线上独特而动人的风景线。他们的故事,是边民情谊的延续,更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跨境通勤的“双城使者”
清晨,越南籍姑娘小英整理好行装,从一河之隔的越南老街省家中出发。她持着边民证,熟练通关后,不一会儿便抵达于中国河口的远景国际旅行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份工作虽然每天往返两个国家,但通勤时间却比许多在大城市上班的还要短。”小英曾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后凭借出色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被河口远景国际旅行社相中,并成为其跨境业务的重要成员。
她表示,自己很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特别是能帮助中越两国的游客互访交流,让她很有成就感。
“国门医院”里的越南籍医生
在河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氏莺正为患者检查病情,作为这家“国门医院”的一名越南籍医生,她的从医之路跨越了国界。

当年,陈氏莺从越南来到昆明医科大学留学,她克服语言与文化障碍,最终成功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并选择在河口扎根。陈氏莺说:“一开始确实很艰难,但是不论是求学时候遇到的老师,还是现在工作中遇到的伙伴,都对我很好。”
工作中,一次难忘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价值。当时,病房里突然传来患者急切的呼喊:“医生!医生!”陈氏莺心头一紧,匆忙赶去。可迎接她的却并非紧急状况,而是那位患者正激动地尝试重新站立,脸上洋溢着康复的喜悦。“那一刻的职业成就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陈氏莺说。
特殊的身份,让她在接诊越南籍患者时拥有天然优势。一位越南籍患者出院后,依然与她保持着联系,每次来复诊,总不忘去诊室看看这位来自家乡的医生。这份源自专业与理解的信任,在陈氏莺与患者之间,延续着跨越国界的医患温情。
从汉语教师到电商翻译
1999年出生的昆明姑娘叶思琦,高中毕业后,选择赴越南的河内大学攻读越南语专业。

叶思琦说,她家里是做外贸生意的,这使她从小就对东南亚地区比较熟悉。结束留学生活后,她曾在越南担任汉语教师,辅导当地学生学习中文。她的越南学生中,有几名还考入了武汉大学,至今与她保持着联络。
如今,叶思琦回到国内,在河口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工作。叶思琦说:“不久前,越南一家知名企业来洽谈合作时,就是我担任越方翻译。”从教越南学生说中文,到促成跨境电商合作,叶思琦为中越友好交往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两国的青年们用语言、用专业、用热忱,默默搭建着理解与信任的桥梁。他们的选择与坚持,无声滋养着中越边境的深厚情谊,也预示着这片热土更加紧密相连、充满活力的未来。
作者:复旦大学 姜珊 边思语 蒲秦昊 王宇 程艺丹
指导教师:陶建杰 张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