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第七部分:鄂东南道委和三年游击战争
2025-09-09IP属地 湖北5

1931年底,国民党调集重兵进驻鄂东南各县县城。1932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纠集60万兵力,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省军区决定红十六军与红三师联合攻打通山县城。7月初,由省军区北路指挥部指挥萧高蔚、政委方步舟、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黄志兢、参谋长郭子明、红三师师长兼政委叶金波等组成前敌委员会。前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采取南北夹击的战术,“逼蛇出洞,聚而歼之”。

图表(十一)

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

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后,离开鄂东南,留下郭子明、刘振山、萧高蔚等军事干部。7月,中共鄂东特委在阳新三溪口、大冶南山头一带,以鄂东警卫连为基础,加上阳新、大冶、通山等县游击队和赤卫军,在阳新太平地村组成了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团长刘振山,政委郭子明,全团共600余人,枪70余支。12月,赣北红军独立团和德安、九江、星子、黄梅、广济等县地方武装也编为第八团,团长张克勤。1931年2月中旬,以红三师独立第七团为基础,吸收阳新、大冶等县游击队在阳新龙港组成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师长郭子明,政委叶金波,全师共2000余人,1000余支枪。下辖3个团:第七团,团长刘振山;第八团,团长夏沛亨;第九团,团长瞿本山。7月,红三师第七、九两团被编入红十六军。由原第八团扩编为新的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师长萧高蔚,政委叶金波。全师共600人。只辖一个第八团,团长夏沛亨。1932年5月,中共鄂东南道委以警卫团为骨干,加上鄂东南各县地方武装,在阳新龙港重新扩编成3个团,并调整师领导成员。师长先后为张涛、刘远红,副师长先后为萧高蔚、刘远红、吴孝皇,政委叶金波,副政委先后为董有才、程功全、李发雷。下辖七、八、九3个团。1934年1月,第三师在阳新王文驿战斗中失利,部队仅剩500人枪,军长张涛被撤职,政委叶金波被审查,后在肃反中被错杀,余部编入龙湖瑞独立团和红七团。10月编入红十六师。1934年3月,鄂东南道委又重新组建红三师,师长杨锡成,政委王英全,受湘鄂赣省军区第一作战分区指挥。10月,与湘鄂赣省军区独立营会合,编入红十六师,红三师建制取消。

建军地点:湖北阳新龙港镇(师部及八团)、大凤区太平地(七团)和黄梅考田镇(九团)

起止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1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

1933年8月1日,红三师、赣北师、河北师在通山县隐水黄石洞扩编为红十七军(湘鄂赣军区北路军),军长张涛,政委方步舟兼,副政委兼参谋长叶金波。下辖第一师(赣北师),师长柯兴,政委喻照光;第二师(河北师),师长柳润泗,政委马先胜;第三师(主力师),师长张涛(兼),政委叶金波(兼)。全军约5000余人。

建军地点:湖北通山隐水黄石洞

起止时间:1933年8月至1933年10月

主要领导:

吴致民—中共鄂东特委书记、鄂东南道委书记

石海山—鄂东南特委常委

罗冠国—中共鄂东特委执行委员

刘振山—红三师七团团长

夏沛亨—红三师副师长、红三师八团团长

翟本山—红三师九团团长

郭子明—红三师师长兼政委、红三师七团政委

谭质夫—红三师师长、红三师八团政委

曹善法—红三师副政委、红三师七团政委

潘月明—红三师政委

肖高蔚—红三师师长

刘远红—红三师师长

杨锡成—红三师师长

王英全—红三师政委

吴孝皇—红三师副师长

柯亨凤—红三师副政委

董有才—红三师副政委

程功全—红三师副政委

李发雷—红三师副政委

蔡略益—红三师副政委

邓公衡—红三师参谋长、代理师长

马泛舟—红三师政治部副主任

张 涛—红十七军军长、红三师师长

方步舟—红十七军政委、中共阳新县委书记(叛变)

叶金波—红十七军参谋长、中共通山县委书记、红三师政委

张向明—红十七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师政治部主任

柯 兴—红十七军赣北师师长

俞照光—红十七军赣北师政委、红三师政治部主任

柳润泗—红十七军河北师师长、鄂东南道委委员

马先胜—红十七军河北师政委


7月9日晚7时(农历壬申年六月初六),红三师到达通山城东北七里冲。叶金波将红三师分为3路,红九团进攻北门,红七团进攻南门,红八团迂回到城西与红十六军主力会合。红十六军主力根据前委命令,于9日清晨从冷水坪出发,当日黄昏时到达湄港。孔荷宠调机枪连配合三师七团攻南门,主力会合红三师八团埋伏于城西柏树下、洋都一线。10日凌晨,攻城战斗打响,战斗相持了2个小时。叶金波调集熟悉地形的通山籍战士携带炸药包,沿东边山崖的悬崖险路攀入城内,炸毁城门碉堡,红军涌入城内与敌人开展巷战。担负主攻北门的红九团闻南门被红军攻破,立即组织突击连沿萝阜山下密林攻入城内,摧毁了敌军指挥部,城内守敌惊慌失措,弃城西逃。不一会,逃敌全部进入红军伏击圈内,激战1时许,谢彬2个团全部歼灭。红军缴枪1000余支,俘营以下官兵900余人,毙敌官兵700余人,大获全胜。

红军在县城工作3日,12日得到十三区区委送来的情报,得知驻山口铺守敌欲北窜咸宁,红三师派九团以奇兵袭击,将敌人全部消灭,缴枪百余支,为红军北进扫清了障碍。13日,红军进入咸宁县境,前委决定红十六军与红三师兵分两路,于16日分别攻击马桥与官埠桥的敌人。红十六军在官埠桥消灭敌人2个营,叶金波指挥马桥战役,歼敌1个团,俘虏官兵300余人,缴枪数百支,子弹2万发,还有机枪、手榴弹等。

红军在鄂东南一个星期内连续打了4次胜仗,全歼敌人4个团的兵力,缴枪2000余支。中华全国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中央军委发来贺电,《红色中华》报二十七期、二十八期都刊登了专讯,《列宁青年》杂志二十一期以《笑声奏捷的胜利》和《救星来了》两则通讯,具体报道了红军战绩。

鄂东敌人一周内吃4次败仗,蒋介石十分震惊。他指示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任命郭汝栋为鄂东“会剿”总司令,并不断增兵鄂东。到1932年9月,“会剿”鄂东敌军达29个团。敌军在大冶、阳新同时发动进攻,先后占领刘仁八、小箕铺、三溪口、紫金山、慈口、大畈等地,然后分兵3路,包围鄂东南道委机关所在地龙港。

通山县委根据道委的安排,积极动员苏区人民参加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动员民众参军参战。不到1月工夫,全县又有100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县工农游击队、县警卫营也有较大发展。全苏区人民,除老弱病残外,每人都准备了1件杀敌武器,每人为红军贮存3斤食粮与1斤干菜。2.发动群众,在黄沙、大畈、慈口、横石潭修筑工事,作好保卫龙港的防御工作。3.建立粮站筹备军粮。南林、黄沙、横石等地建有粮站,储粮数千担。4.设立交通站。县、区苏维埃政府设立交通科,保证以龙港为中心南北纵干线与东西横干线的消息传递。5.修理与集中船只,以备运输和搭浮桥之用。

1932年10月4日清晨,敌人包围鄂东南道委机关所在地龙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道委将党政军机关及所属单位撤至通山境内。鄂东南兵工厂先搬到通山的九宫山,后转移到冷水坪,红军医院与伤病员分别搬到溜沙、黄林洞、四面山、九宫山等地,道委机关与北路指挥部、红三师司令部迁至洪港镇高台,鄂东南苏维埃政府迁至杨林铺。

洪港镇杨林铺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遗址


洪港镇沙店村高台曾是鄂东南道委与北路指挥部、红三师司令部机关驻地

10月中旬,道委和红三师先后在这里(高台)召开重要会议

10月中旬,道委在高台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通过《关于巩固与发展鄂东南苏区与组织鄂东南军民夺取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决定》。会后,红三师在同一民房的后重屋召开军事会议,具体研究阳通阻击战。会后,红三师北渡富水,在大畈猪头庙歼敌一个营,取得阳通阻击战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大幕山革命根据地。11月,通山县第三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黄沙召开,选举产生以邓寿山为主席的县苏维埃政府。

龙港失陷以后,整个鄂东南苏区被敌人分割成咸通(通山苏区与鄂南苏区)、河北(富水河以北的阳、大、鄂、通、咸苏区)、龙燕(龙燕县苏区)、龙湖(排市、瑞昌等地苏区)4大块与若干小块,通山板桥以下富水河沿岸的苏区全被敌人占领。鄂东南道委机关设在沙店高台,不便了解全局、指挥战斗,遂于1932年12月迁至大幕山麓的兰田钟家畈。

兰田钟家畈远景

鄂东南道委在这里两次召开扩大会议

1933年1月与3月,鄂东南道委在兰田召开两次常委扩大会议,通称为兰田会议。1月,道委在兰田召开第一次道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鄂东南苏区被敌人分割的现实,决定迅速恢复红三师3个团编制,壮大与发展河南、河北地区的工农游击队,筹建地方武装河北师与赣北师。会后各地动员兵源数千人,红三师发展到2600余人,师部增设了机枪连,共有长短枪支2290支,恢复了3个团的建制,师长张焘、政委叶金波、政治部主任张向明。河北、赣北及各地独立团、工农游击队拥有枪支1316支,指战员1500余人。武装力量的发展,扭转了鄂东南苏区自1932年9月以来的在反“围剿”中的被动局面。3月,鄂东南道委在兰田召开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省苏来信》的精神,作出成立红十七军的决定。会议尚未结束,道委接到省委、省军区命令,由方步舟等人率红三师到江西万载高村集结,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 既要执行省委、省军区命令,又要保卫鄂东南苏区,会议研究了一个两全之策,将第三次组建的红三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红七、九团为主力组成红三师主力军,由方步舟、张焘带领去江西,全师人数近2000人。一部分由红八团与道直各武装工作队组成红三师预备队,对外仍称红三师,萧高蔚任师长,叶金波为政委,全师近1000人。

大幕山鸟瞰

兰田会议后,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艰苦战斗,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鄂东南地方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1933年 8月1日,红十七军在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黄石洞和尚坪成立,红三师为主力,河南指挥部领导的赣北警卫师编为红一师,河北指挥部领导的河北警卫师编为红二师,军长张焘,政委方步舟,副政委兼参谋长叶金波,政治部主任张向明。道委书记方步舟与通山中心县委书记黄玉田等到会祝贺,板桥、大畈、黄沙各区群众和鄂东南各县党政军代表与红三师战士近万人参加建军庆祝大会。

红十七军诞生地隐水村黄石洞之和尚坪

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把通山苏区切割得支离破碎。但是,通山的党组织和人民百折不挠、英勇顽强,至1936年6月止,在通山境内同时建立起五个县委。有人民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一个党组织就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斗争。

中共通山县委(1926.11—1936.6) 通山县委是在鄂南第一个党支部——镇南中学党支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6年11月成立中共通山县部委,书记万家佛。其后历任书记是陈钟、李良材、夏桂林、叶金波、黄玉田、徐万益、曹松茂、阮凤鸣、程怡坤。1935年5月后,因敌人的“围剿”,信息不通,同时存在两个通山县委。后来,把驻九宫山的通山县委叫作通山南部县委(书记程庆希),驻大墓(幕)山的通山县委叫作通山北部县委。从1926年11月通山县部委成立,到1936年6月通山南部县委书记程希庆牺牲的11年间,先后有11人任书记,除万家佛、阮凤鸣叛变外,余9人都斗争到底,把共产党员的凛然浩气留给了人间。他们就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人倒下,就会有十人、百人、千万人站起来,将先烈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通山南部县委驻地九宫山竹林寨

中共修武崇通县委(1932.6—1936.6) 修武崇通县苏区是在以三界冷水坪为中心的修水、武宁、崇阳、通山边区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1年,鄂东南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 冷水坪根据地向南发展。成启福(成其福)、戴德昌、金良元等人深入武宁、修水、崇阳三县边境发展党员,扩大冷水坪苏区,建立修武崇通边区委,书记成启福,苏维埃主席金良元。1932年6月中旬,鄂东南道委召开各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修武崇通县,派谭质夫、吴维政率通山警卫营组成修武崇通工作团,将以冷水坪为中心的苏区与崇阳、武宁、修水苏区连成一片,边区扩大到4县6区。7月中旬,按照道委指示,成立中共修武崇通县委,吴维政任书记,戴德昌任县苏维埃临时主席。1932年秋到1933年初,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1935年除夕夜,鄂东南道委遭敌人偷袭,书记吴致民(又名胡梓)牺牲。为了纪念吴致民烈士,将修武崇通县改为胡梓县。

中共咸蒲崇通县委(1932.12—1935.5) 咸蒲崇通县苏区地跨咸宁、蒲圻、崇阳、通山4县边境,以通山楚王山为中心区域,下辖咸宁白沙区、花纹区,蒲圻随阳区,崇阳黄沙区,通山南林区、寺下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人口5万。1932年10月,道委抽中共通山县委常委阮英清、手枪队队长孔凡善、寺下区委书记宋运昌等人于12月组成咸蒲崇通工作团,阮英清任书记,开始筹建咸蒲崇通县委。1933年8月,正式成立咸蒲崇通县,阮英清任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夏发全。1934年11月,咸蒲崇通县取消,以楚王山为中心成立咸蒲崇通中心县,领导咸、蒲、崇、通四个县委。1935年3月,中心县委书记丁维中(丁维嘹)在战斗中牺牲,孙丁耀接任,5月牺牲。

咸蒲崇通县委与苏维埃机关驻地南林桥镇楚王山

楚王山革命烈士陵园

咸蒲崇通县设在楚王山山洞里的红军医院


中共龙燕县委(1932.9—1937.7) 1932年9月,道委了解到敌人将重点进攻龙港的意图,将龙燕区委升格为县委,领导这一地区工作,书记余化群,苏维埃主席袁观胜,驻地先设在湖畔,后迁杨林铺。龙燕县下辖五区:龙港(今属阳新)、月涛(今通山燕厦)、月山(今通山下泉、月山一带)、杨林(今属通山)、箬田(今属江西武宁)。1933年9月改成龙武县,1934年4月改成修武通县,同年8月改成龙武通工作团,1935年春恢复修武通县委。1935年7月后,敌人以近万人的兵力分六路“围剿”太平山地区,修武通县各级干部和地方武装千余人在县委领导下,艰难地转战在太平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死伤甚众,仅100余人突出重围,转移到冷水坪。1936年春夏之交,敌人在九宫山、太平山一带移民并村,修武通县游击区多次遭到敌人袭击。书记杨裕厚与程功裕、柯如银、潘际汉等人带领游击战士坚持战斗到1937年5月。杨裕厚、潘际汉等人与秦化龙取得联系,转移到山界尖,后来到平江参加整编。程功裕等10余人组成南山工作团,一直坚持到1937年8月才下山。

龙武县委驻在洪港镇留阻村观圣寺


中共通山北部县委(1933夏初—1937.7) 1933年初复,红三师主力赴江西作战,大阳鄂等地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队进攻,阳新中心县工作难以开展,道委决定成立河北工作团,领导苏区斗争。1934年10日,成立中共河北特委,驻黄沙铺镇里慈乐。1935年6月,红十六师失败后,“第一进剿区”内的敌人疯狂地围攻苏区,“红军线路”被切断,大幕山地区的党组织与设立在九宫山的通山县委失去联系。同月,建立了以叶发全为书记的通山县委,领导梅田、黄沙、长安几支游击队坚持斗争。为了区别于设在九宫山的通山县委,我们称设在大幕山的通山县委为通山北部县委。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200架飞机100万大军,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进攻鄂东南的国民党正规军有陈继承指挥的第三纵队,指挥部设在大冶。所属二十六师郭汝栋部驻阳新,三十三师冯兴贤部驻咸宁、通山,新编十师谢彬驻通山、崇阳。地方武装有鄂南保安团李辉武部及各县保安大队、巡察队、铲共义勇队等。通山县除驻有二十六师、三十三师、新编十师几个团兵力外,县长刘运锋还按照蒋介石、张群的指令,组织反动地方武装配合作战。

1933年10月,鄂东南道委在通山石门楚王山召开执委扩大会议,称“石门会议”。受王明“左” 倾错误思想影响,会议提出了“打回龙港过年”的口号。会上,鄂东南道委执委、中共通山中心县委书记黄玉田因反对红军“向东南发展,收复失陷苏区”的决定和“打回龙港过年”的口号,被指责为右倾保守,受停职检查处分,同年12月被错杀。

召开石门会议的老屋


1933年12月下旬,张焘、叶金波留下河北独立团坚持在大幕山区,保卫鄂东南道委机关安全,率领红十七军主力红三师挥戈南下,按省军区指示与红十六师合击燕厦之敌。当时,燕厦地区已被敌二十六师占领。红三师在茅田河一线与敌军相遇,打跨敌人的先头部队,随即包围燕厦驻敌。正准备歼灭守敌时,敌人援军从龙港赶到。计划负责阻击龙港驻敌的红十六师因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 而未参加战斗,红三师在燕厦孤军作战,死伤数百人,张焘、叶金波等人率部转移至木石港。

木石港驻有新七旅主力。1934年1月,道委召开会议,组成前敌总指挥部,由张焘、叶金波担任正、副指挥,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木石港守敌,恢复周围苏区。1月中旬,前敌指挥部集中红三师与河北师、赣北师数千人在木石港地区打阵地战,以重大代价先攻下柯子恕、湖田畈两座碉堡,然后在木石港歼敌1营。这次战斗共俘敌数百人,缴枪近千支。这次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着苏区人民的革命斗志。但地方武装河北师、赣北师损失很大。

木石港胜利后,红三师在木石港休息7天。在这期间,敌第三纵队司令陈继承调集了新四旅、三十七旅、二十六师包围了木石港地区。1月下旬,红三师原定南下瑞昌受阻,只好回师黄沙,夜行至王文驿遭郭汝栋部伏兵包围。由于地势于我不利,加上当时正是农历腊月上旬,漫天风雪,部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仓猝应战,不便指挥。战斗中除机枪连在连长刘青山、指导员王义勋等人率领下突出重围外,其余部队全部溃散。副师长兼九团团长夏沛亨等许多红军战士都光荣牺牲,部队损失三分之二。张焘、叶金波、柳润泗(河北指挥部指挥)、张向明(红三师政治部主任)等人在红军战士掩护下幸免于难。战斗结束后,红三师突围部队由张焘等人带回河北指挥部。叶金波带着传令兵万茂孝等留在王文驿战场附近收容流散人员。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这里冒着风雪奔走了3日3夜,收容散兵300余人。第四日,叶金波将部队编为4个连,带回太平塘。

王文驿战斗失利后,红十七军番号取消,张焘被撤职调离鄂东南,叶金波、张向明、柳润泗停职反省。叶金波停职反省一周后,鄂东南政治保卫局以“国民党改组派”罪名将他秘密逮捕,2月初,叶金波被秘密解押到冷水坪,杀害于九姑庙,1984年平反。

叶金波被害于冷水坪九姑庙右边十几米远的坡地上

蒋介石于民国22年(1933年)8月在南昌行营发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训令》,颁布《剿匪区内文武官佐士兵惩奖条例》,《条例》第三款规定:“唐在刚、陈毅、徐向前、张焘、叶金波各匪首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三万元。”叶金波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倒在自己人的枪口下。

1933年秋,从湘赣苏区来湘鄂赣苏区参加五次反“围剿”的红十七师师长萧克率部越过三界尖来到冷水坪,沟通了修武崇通根据地与湘鄂赣省委的联系。萧克派兵击退了进犯冷水坪的敌人,为道委机关南迁冷水坪创造了条件。

1934年2月7日,道委在通山石门坎召开道委执委扩大会,作出决议:1.发展冷水坪根据地,尽快与省委取得联系,作好道委机关南迁冷水坪的准备。2.道委机关一律实行军事化,按军队建制,便于统一指挥。3.扩大红军,组建独立团、独立营,充实红三师。4.广泛组织民众开展反“清乡”斗争。会后,成启福、戴德昌返回冷水坪,召开各区委会议,传达道委紧急扩大会议的决议,将游击大队改编为红军独立团,肃清内奸,歼灭民团,加强对已迁入的鄂东南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医院、政治学校的安会保卫,迎接道委南迁冷水坪。

1930年12月,鄂东南道委政治学校在通山县长安区(校址在今黄沙铺镇蓝田村钟家畈)成立,也叫长安政治学校。由各县选送党团员参加学习,分政治课与军事课两门课,政治课每天两课时,军事课每天三课时,每期学习三个月,共培训200余人,考试合格的分配到基层任红军指挥员或到地方任机关干部。1934年1月,红三师兵败王文驿,彭杨学校学员100人、长安政治学校学员与肃反训练班人员数十人合编为两个连,随军行动。图为1934年3月道委在冷水坪办的政治训练班,鄂东南苏维埃政府主席盛茂桐兼任校长。这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性质的学习班,学员来自通山、崇阳、修水、武宁等县贫农团的代表,每期30多人,每期学习两个星期左右,学员结业后,分配到白区工作。

鄂东南道委政治学校冷水坪遗址

鄂东南政治保卫局张河口遗址

鄂东南兵工厂张河口遗址

鄂东南道委在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后,将道直各机关按军队建制作了调整:撤销河北指挥部,所属武装与北路指挥部武装合并,组成3个连,编入红三师。红三师下辖1个团,即红七团,团长杨锡城,政委谭质夫,兵力8个连,1000余人。彭杨学校学员100人,长安政治学校学员与肃反训练班人员数十人,合编为2个连,随军行动。溜沙、郭家山等处红军伤病员1000余人,按照军队建制暂编为8个连,转移至深山老林中养伤。河北警卫师余部百余人编入河北独立团。此外,还有战斗在冷水坪的修武崇通县独立团,战斗在太平山的龙武县独立营,战斗在阳(新)瑞(昌)边境的龙武瑞县独立团,战斗在咸蒲崇通县的鄂南独立团与通山县红军警卫营。这些部队统一受湘鄂赣军区北路指挥部(不久改为湘鄂赣军区第一作战区)指挥。

从1934年2月开始,红三师政委王运全将红七团分为两部分,由杨锡城、谭质夫率领,通过东西两条线路,向通山南部的冷水坪游击。通过一系列战斗,红三师连续消灭地方武装800余人,摧毁碉堡10余座,打通了由大幕山至沉水山,经宝石、小源至冷水坪的东线交通与由冷水坪至杨芳林、雨山、高桥、石门到大幕山的西线交通,保证了道委机关安全转移到修武崇通苏区的冷水坪。

道委与咸蒲崇通县委机关在冷水坪同驻一屋

3月中旬,鄂东南道委机关迁至冷水坪。4月,道委将修武崇通县独立团编为红三师八团,由谭质夫任团长。改编后,留下80条枪由修武崇通县再建独立团。鄂东南道委迁冷水坪后,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肃反斗争的经验教训,解散了肃反工作队,停止抓“改组派”,严肃处理了鄂东南政治保卫局的明安福问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张藩回忆说:1934年,我受湘鄂赣省委派遣,组成巡视团到鄂东南巡视检查工作,胡梓任团长,我任副团长。当时到鄂东南的主要任务是纠正“左” 倾错误,制止乱杀“改组派” 问题,制止肃反扩大化。我到鄂东南之前,叶金波己被杀了。杀叶金波的不是方步舟,也不是吴致民,是政治保卫局,局长叫明安福,这个人很坏。当时我们认为,如果这样杀下去,鄂东南苏区就完了,我们命令明安福反省。但明安福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散布言论说胡梓也是改组派。我们认为这样下去不行,把明安福杀了。后来由曹衍安担任鄂东南保卫局长,放出了一些被关押的同志。

1934年6月底7月初,湘鄂赣主力红军第十六师在龙门山失利,师长高咏生牺牲,余部200余人进入冷水坪,编入红军独立第三师,这就是湘鄂赣革命史上的六七月事件。六七月事件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比中央苏区提前了3个月进入游击战争时期。龙门山战后,湘鄂赣红军与党中央失掉了联系,为了挽救危局,省委书记陈寿昌于1934年8月中旬在平江黄金洞召开省委紧急会议,会议作出“积极恢复与扩大红十六师”的决定。10月,陈寿昌、徐彦刚、严图阁等率领刚收拢的红十六师流散人员与地方游击队约400人,来到冷水坪,与红三师会合。是月,省委在冷水坪召开鄂东南党政军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十六师,红三师1000余人与省委收集的部队约400人,合编为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方步舟,参谋长谭凤鸣,政治部主任袁洪国(后由钟期光接任)。这次组建的红十六师,是红十六师的第二次组建,称为冷水坪改编或冷水坪扩军。这次改编后,自1930年7月创建以来,以“坚强苦战”的精神驰骋鄂东南屡建战功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的番号取消了,但是红三师的战斗功绩,鄂东南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第二次组建的红十六师是游击队战争时期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它的存在与发展,胜利与失败,对各地游击区、红军游击队的存在与发展,游击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红十六师重建后,省委书记陈寿昌随军活动,湘鄂赣省委工作交给副书记傅秋涛办理。

图表(十二)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师)

1929年9月2日,湘鄂赣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原平浏岳游击总队的一部分与平、浏、修、铜、万等县游击队集中起来,编成湘鄂赣边境独立团。1930年5月,特委又以五军一纵队与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辖3个纵队、500多支枪,邱训民任师长。7月,独立师随三军团参加第一次攻打长沙后,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以湘鄂赣边境的红军集合平、修、铜、宜各县的赤卫队改编为红军第十六军,以胡一鸣为军长,孔荷宠副之。”8月,红三军团第二次攻打长沙时,十六军正式编成,属三军团编制,共2000多人,辖七、九两师。孔荷宠任军长。于兆龙任政委(后邓乾元、黄志竞任政委)。三军团离开湘鄂赣后,红十六军便成为苏区的主力红军。1933年初,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与中革军委决定以湘鄂赣苏区与湘赣苏区的红军组建红六军团,红十六军改为六军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政委温锦惠,政治部主任铙汉炳。6月中旬,红六军团正式成立,十六师仍留湘鄂赣根据地活动,余部坚持游击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上加入新四军。

建军地点:湖南平江长寿街

起止时间:1930年8月至1931年1月(红十六军)

1931年1月至1937年5月(红十六师)

主要领导:

陈寿昌—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

傅秋涛—中共湘鄂赣省委代理书记、军区政治部主任、政委

林瑞生—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

李宗白—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

陈洪时—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叛变)

严图阁—红十六军参谋长、湘鄂赣军区司令员

黄志竟—红十六军政委、湘鄂赣军区政委

徐彦刚—红十六师师长、湘鄂赣军区司令员

孔荷宠—红十六军副军长、军长(叛变)

邱训民—湘鄂赣军区代理司令员

钟期光—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红十六军第三分区政委

胡一鸣—红十六军军长

高咏生—红十六师师长、红十六军第九师政委

邓乾元—红十六军政委

于兆龙—红十六军政委

李楚屏—红十六军政委、红十六军第七师政委(叛变)

吴天骥—红十六军政治部主任

高咏生—红十六(军)师(军)师长、红十六军第九师政委

方步舟—鄂东南道委书记、红十六师师长(叛变)

姜中信—红十六师政委

明安楼—红十六师政委

温景惠—红十六师政委(叛变)

黄家高—鄂东南道委书记、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第一分区政委

谭凤鸣—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

饶汉炳—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

李 锷—红十六师参谋长

魏 平—红十六师副师长

邹之漠—红十六军第七师师长、第一分区司令员(叛变)

喻 庚—红十六军第九师师长

方浩然—红十六军第二分区司令员(叛变)

涂正坤—红十六军第二分区政委

邱金生—红十六军第三分区司令员


1935年春,红十六师将修武崇通独立团主力补充四十六团后,离开冷水坪向崇( 阳)通(城)平(江)方向游击,留在修武崇通的只有道委警卫队、手枪队与修武崇通游击队,兵力不足100人。1935年2月3日,正是甲戍除夕。是夜,一股从江西过来的敌人冒充修铜宜丰边区游击队,窜到道委机关附近的南山头,用刺刀威逼一个熟悉冷水坪情况的小学教员带路,拿着“介绍信”混过哨卡,找到省委特派员胡梓和道委秘书刘士杰的住处。这时已是正月初一的凌晨,胡梓与刘士杰的房内点着一盏桐油灯,两人正在一起吃着红薯煮玉米。道委其他人员与警卫队手枪队战士围坐在附近几个堂前的火堆边守岁。胡梓接过“介绍信”,便交待身边的刘士杰办理“游击队”的吃饭和住宿问题。刘士杰走出房外,看见在外等候的“游击队”已进了堂屋,手持电筒东照西瞧,方知情况不妙,便大喊一声:“不好,敌人来了!”胡梓在屋内听到喊声,猛将门口敌人打倒在地,纵身从侧门冲出。道委机关警卫队、手枪队随即迎敌,修武崇通游击队亦闻声赶来,通过血战,打退敌人。敌人慌张地逃离冷水坪窜回江西。这次战斗,保卫了道委机关的安全。不幸的是胡梓冲到屋对面墨泉沟的山坡时被追赶的敌人乱枪打中而牺牲。

2月5日(大年初二),道委机关召开追悼胡梓大会,当地群众献出了自己最好的棺木安葬胡梓遗体。为了纪念湘鄂赣和鄂东南苏区优秀领导人,道委决定将修武崇通县改为胡梓县。

冷水坪三烈士墓左起:无名烈士、吴致民烈士、叶金 波烈士

游击战争开始后,党领导通山人民进行了最艰辛、最悲壮的斗争。中共通山县委程怡坤等人以九宫山为根据地,领导通山独立营配合红十六师战斗,把九宫山游击区扩大到宝石河两岸,成为道委联系各个苏区的桥梁。1935年5月,蒋介石调重兵包围湘鄂赣苏区。程怡坤、洪仗云奉命率通山独立营到外线作战,留程庆希在县内坚持斗争。6月初,程怡坤率部转战至江西铜鼓,在阻击敌人时壮烈牺牲。通山独立营损失过半,余部返回九宫山。程庆希将部队改为通山游击队,在富家山一带坚持斗争。1936年春,程庆希将部队集中在九宫山西港竹林寨。西港竹林寨原是一个纸厂,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清剿”红军游击队,实行“移民并村”,竹林寨纸厂被废弃,通山县委以此为根据地,领导横石、九宫、宝石、高湖等地人民坚持游击战争。6月,县委机关所在地被横石“铲共义勇队”包围,县委书记程庆希率游击队抵抗,战斗中,程庆希与全部游击队战士光荣牺牲。

六七月事件后,敌二十六师、暂编十师与各地民团近万人,分成6路“清剿”太平山地区。龙武县各级干部和地方武装千余人,在县委的领导下,艰难地转战在太平山的崇山峻岭中,被“清剿”的敌人分割、堵截、追击,死伤甚众,仅100余人突出重围,转移至冷水坪。

进入游击战争时期,咸蒲崇通县的斗争更为艰苦。以丁维中为书记的咸蒲崇通中心县委组成后,在咸蒲崇通边境开展游击活动。中心县委与鄂南独立团、游击队一道,以通山楚王山为中心根据地坚持斗争。但由于这一地区邻近粤汉铁路,敌三十三师重兵“驻剿”,边区军民战斗频繁,部队不断减员,中心县委辖区又不稳定。1935年3月丁维中在战斗中牺牲,孙丁耀接任书记。5月,敌人攻占随阳山、白沙桥等地,独立团团长阮耕与全体战士在小岭与敌人激战数日,全部壮烈牺牲。6月,孙丁耀、夏阜物等人面对国民党三十三师与各地民团的反复“清剿”,顶风冒雨,忍饥挨饿,钻山林、住山洞,坚持战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5年夏季以后,由于通山苏区失去正规红军这个支柱,道委与当地胡梓县党政机关实行一元化领导,流动游击,群众称之为“提包政府”,战斗在三界尖周围数十里山地间。

三界尖位于通山、崇阳、江西修水3县交界处,海拔1000米以上,人迹罕至。据当年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游击队员回忆:“在1935年至1936年间,有半年时间没有吃一顿饱饭。200多人一餐3斤米,把米磨成粉,用开水冲成糊汤喝。后来连这也吃不上,只能吃苦菜、竹头子、红薯叶子、芭蕉蔸、松子、茨子、小杨梅、野胡桃、鸡爪梨、野芹菜、糯米草等。用山上的五倍子花泡水当盐吃。白天烧饭不能冒烟,夜间不能露光,否则敌人就会跟踪追击。穿的盖的也全靠打土豪没收地主的衣服。在北风呼啸的风雪之夜,只得用稻草和树叶当被子盖,或者找隐蔽的地方砍柴烧火取暖。向火的一面是夏天,烤得疼,背火的一面是冬天,冷冰冰的,冻得发抖。”

在鄂东南的游击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通山驻敌将碉堡修到了冷水坪地区的出口处——大屋场。胡梓县委书记成启福与苏维埃政府主席戴德昌相继牺牲。道委又派刘赤英(大冶县皇踩畈人)继任胡梓县委书记,在游击战争最困难的1936年,以刘赤英为县委书记的一班人带领冷水坪根据地军民餐风露宿,住山洞,吃野菜,艰苦地战斗在三界尖、冷水坪的深山野岭之中。鄂东南道委(1935年秋改为中共湘赣省委驻西北代表团)领导人秦化龙、江渭清、张藩、饶国树(李平)、刘士杰等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组织红军独立团、游击队到外线作战,以转移敌人目标,保证了三界尖根据地红旗不倒。

1936年春夏之交,敌人在九宫山、太平山一带移民并村,修武通游击区遭到敌人多次袭击。杨裕厚、程功裕、柯如银、潘际汉带领修武通游击队坚持战斗到1937年5月。杨裕厚、潘际汉等人与秦化龙取得联系,转移到三界尖,后到平江参加整编。程功裕等10余人组成南山工作团,在太平山、石埂山一带一直坚持到1937年8月才下山。

1936年至1937年间,由于敌人反复“清剿”,来自通山、武宁、阳新等地苏区的流散干部、战士、通讯员、交通员、兵工厂技术工人50余人,汇集于太平山中,组织成一支红军游击队,以太平山的山洞作栖身之所,摘野果、挖竹笋、采野菜度日,与敌人周旋。一次,有几个战士下山寻找食粮,遭到“铲共义勇队”袭击,有两个战士牺牲。敌人拾到的枪支木柄都被锯短(便于收藏)。剖其腹,战士肚子里只有笋子与野菜。直到抗日初期(1937年秋)国共合作时,仍有33人(其中男32人,女1人,长枪31支,短枪1支)下山,在武宁的麻布街编入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被当地群众称为“太平山中的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