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 Has a France Problem
Paris thinks it has found a way to remake the European Union in its own image.
巴黎当局认为已找到按照自身蓝图重塑欧盟的途径。
对法国政治精英而言,此刻他们几乎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特朗普政府对欧洲的极度敌视——包括加征高额关税、对欧洲价值观的言语攻击 、公开支持极右翼政党,以及威胁要入侵格陵兰岛——印证了法国历代领导人关于"战略自主大陆"的构想 。
毕竟,正是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0年代反复强调,法国的使命就是将西欧从二战后作为美国实际保护国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对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而言,"这种主权概念在七年前可能还显得非常法国化,如今已逐渐成为欧洲共识"。
法国决策者视其为夙愿得偿——打造一个法国镜像版的欧盟:不再唯华盛顿马首是瞻,强势保护本土企业,政府支出不受约束。在这场重构中,巴黎正以"战略自主"为名,试图将欧盟变成放大版的法国。
图源:Getty Images
最新例证是欧盟内部关于欧洲重整军备路线的争论。随着华盛顿成功游说北约盟友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从德国、北欧国家到东部前沿国家的大部分欧洲成员都迫切希望扩充军备,以抵御日益严峻的俄乌战争威胁。
这使他们愿意从任何能最快提供所需武器的国家采购——无论这些武器产自欧盟、英国、韩国还是美国。
另一方面,法国将新的支出目标——以及为帮助实现这些目标而设立的欧盟联合基金——视为可以用于扶持本国防务企业的巨额资金池。
由欧盟借贷融资、旨在促成成员国联合采购的1500 亿欧元(约合1730亿美元) 欧洲安全行动基金在启动时,就因法国强烈反对将任何资金用于购买非欧盟企业武器而蒙上阴影。在法国的要求下,就连英国世界级的军火制造商也被排除在资金支持范围之外。
同样,法国将更为重要的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作为筹码 ,试图将所有非欧盟企业排除在外——即便这些企业的生产基地设在欧盟境内并雇佣欧洲员工。
最终达成的折中方案是:若要获得EDIP资金支持,采购项目中至少65%价值的零部件必须产自欧盟或特定关联国家。即便如此,仍有10个成员国对此提出异议,他们希望获得更大灵活性以直接采购非欧洲武器。
巴黎方面主张欧洲需要建立完全独立于美国的国防工业。考虑到拜登和特朗普政府曾以数千名乌克兰士兵和平民的生命为代价,严格限制基辅使用美制武器的权限,这一立场并非没有道理。
试想若俄罗斯攻击欧盟国家时,白宫里坐着一位亲克里姆林宫的美国总统,比如直接关闭美制武器运行软件,后果会怎样?问题在于,重振欧洲萎缩的国防工业并使其达到所需的速度和规模是一项长期工程。
除法国外,几乎所有欧盟国家都计划双管齐下——既建设本土产能,也立即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所需装备。尽管某些国家确实对购买美制武器心存顾虑,但除法国外鲜有国家认为需要像马克龙期望的那样抵制英国世界一流的军火制造商。
对巴黎而言,重整军备已成为实现其数十年夙愿的特洛伊木马——通过大规模联合借贷彻底解除法国政府开支限制,不仅涉及国防领域,更将覆盖所有其他公共支出范畴。
毕竟,法国是一个议会最大党派主张将退休年龄降至62岁的国家——此举将给公共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巨额新增支出;同时马克龙正忙于向选民保证 ,国防开支能达到北约新设定的占GDP5%的目标,且无需提高法国税收。
马克龙的需求既庞大又紧迫。法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惊人的118%,并将在本十年末超过深陷危机的希腊。巴黎上次实现预算盈余还要追溯到1974年。
作为欧盟税负最重的国家,正如法国前交通部长克莱芒·博纳去年六月委婉指出的那样,"增税已无可能,因为税率已经很高了"。
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市场如今将法国视为比希腊或西班牙信用风险更高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2010年代初欧债危机期间曾濒临违约边缘。
法国提出的方案从不正视支出限制,而总是聚焦于如何规避政治抉择——最好能借助" 欧盟大型债务基金 "来达成。
当然,所有欧洲政府都面临同样难题:必须向习惯了永久和平与福利国家扩张的选民解释,增加的国防开支将从何而来。但法国这种试图通过最大规模的搭便车来回避艰难抉择的做法,在欧洲可谓独树一帜。
而这正是马克龙欧洲愿景的核心:以欧洲一体化为幌子,将法国的经济疲软和过度支出输出给欧盟其他国家。
对法国领导人而言,防务领域的"战略自主"已成为其多年倡导政策组合的委婉说辞——排斥全球竞争、补贴本国产业、迫使其他欧盟成员国接受联合借贷,从而避免法国增税。这套巴黎的老剧本被特朗普主义重新激活,并针对战争时代进行了升级。
欧盟其他26个成员国中,几乎没有谁像巴黎那样热衷于打造一个法国式、高补贴且封闭的欧洲。马克龙对独立欧洲的执着追求非但未能开启法国主导的一体化时代,反而正在加深欧洲大陆的分裂。
中欧和东欧国家尤其对法国的保护主义感到恼火 。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将购买美国制造的战斗机和其他武器视为一种保险政策,有助于让华盛顿站在他们一边。最近, 韩国已成为波兰 、罗马尼亚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另一个重要军事供应国。
这并未阻止马克龙继续推进计划。他最新的策略是试图与德国达成重大交易 ,以赢得对其议程的支持。
具体而言,这包括将法国的核保护伞延伸至德国——尽管这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尚不明确——以换取柏林方面同意欧盟进行更多联合借贷,并大幅放宽欧元区对债务和赤字的限制。
通过用法国的核威慑力量交换德国的雄厚财力,这项"以炸弹换债务"的交易将掩盖法国的经济疲软。
德国总理默茨有充分理由配合法国的战略布局。他正面临三重困境:受美国关税和中国产能冲击而停滞不前的德国经济;极右翼民粹主义者支持率飙升;以及在舒尔茨和默克尔时代长达二十年的低迷后,民众对大刀阔斧改革的渴望。
法国方案旨在将德国捆绑进一系列打着欧洲旗帜的中央集权化倡议。巴黎认为从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到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都已具备培育欧洲领军企业的条件——最好是法国企业或由法国控股。借助默茨亟需政绩的心理,法国试图边缘化其他可能反对其议程的欧盟成员国。
当然,这种损人利己的法德大交易早有历史先例。上一次重大法德妥协是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默许德国1990年统一,换取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同意创立欧元取代坚挺的德国马克及其他欧洲货币。
密特朗认为 "没有共同货币,我们早已全部屈从于德国意志"。这个货币联盟至今仍是欧洲政治纷争与经济停滞的关键推手。
尽管流通逾二十载,欧元仍属于一个未完成且结构不稳的货币联盟,其危机已给从爱尔兰到希腊的各国带来深重的经济社会代价。
与1990年如出一辙,法国正试图将其经济疲软输出至欧洲其他国家。未来的结果很可能相似:一个半成品、本质不稳定的欧洲化安全架构,如同欧盟未完成的货币框架般残缺不全。
无论马克龙能否说服默茨加入,法国始终坚信本国优先事项就该是欧洲的优先事项,这种态度已疏远了大多数欧盟伙伴。由于缺乏经济可信度,法国已沦为又一个管理不善、寻求欧盟纾困以避免迫在眉睫债务危机的成员国。
法国既不愿也无力与欧盟伙伴——尤其是东部前线国家——建立必要的关系并促成后续妥协,正因其内部分歧而使欧洲保持虚弱与分裂。莫斯科、北京和华盛顿的欧洲对手们将在未来数年观察并利用这种局面。
刊载:外交政策 | foreignpolicy
作者:尤因·德雷亚,欧洲研究机构威尔弗里德·马滕斯中心的政治分析师、作家和高级研究员。
原文:https://foreignpolicy.com/2025/08/04/france-macron-eu-europe-strategic-autonomy-debt-joint-spending-budget/?tpcc=recirc_trending062921
20250804 | 编译:24时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