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企业  使用  page  音视频  选择  搜索引擎  哪些  百度  个数 

唐僧三次赶走孙悟空,他最担心的是什么?| 刘勃 一席少年第12位讲者

   日期:2025-08-05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1345.html
核心提示:刘勃历史学者,作家这恰恰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就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一部很好看的小说,它的主题是啥可能根本不重要,
刘勃
历史学者,作家


这恰恰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就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一部很好看的小说,它的主题是啥可能根本不重要,不要受中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局限了,看个什么东西先就要找主题。其实很多吸引你的作品,它的主题是啥是无所谓的,甚至于你完全可以自己给它一个主题。

图片

看我七十二变

2025.05.25 上海 | 一席少年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一席少年和大家聊一聊《西游记》。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是从小就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西游记》的故事。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心目中至少会有四个《西游记》。

第一个《西游记》,那就是小时候在童书、在动画片、在电视剧里边看到的《西游记》。大多数孩子看的会是很开心的,所以我们先不说这个。


图片

等到上了学之后,在语文课上是要接触到《西游记》的,因为这个是四大名著,有很高的文学地位。然后我们也知道,就是一部作品不管它本来是什么样的,一旦它进入了语文课,它就有一个解释系统,有一套答题技巧,所以大概就会变成现在卡片上这个样子。

你看到这个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和小时候自己接触到的那个故事不太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考试的分数面前,自己的体验算什么呢?所以即使你并不认同语文书上的一些判断,你也肯定是要照着它的答案写的。

有些地方会要求所谓整本书阅读,让你去读《西游记》。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朋友真的读过《西游记》的原著。如果你看过的话,你只要一打开,你看到的是这个东西,你看到的是这样的文字,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什么。当然,把前面这些奇奇怪怪的话看过去之后,后面会发现,还是大家熟悉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故事。

图片

反正据我所知,很多朋友读《西游记》原著的时候,会觉得跟小时候看的故事不太一样,跟语文书上讲的那个感觉也不太一样。有些地方好像比小时候看的故事还有意思,但是又有不少地方怪怪的,读不下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然后就要去寻找解释。现在网上关于《西游记》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也很多,会不停的有人要告诉你,我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西游记》,然后说你千万不要被电视剧骗了,电视剧是儿童剧、合家欢,真实的《西游记》可暗黑了。然后还会有人跟你说,《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当然这个是一个很常见的说法了。《西游记》的作者其实是某一个高官,他是真的吃过见过的,所以《西游记》这个书里面包含着顶级的权谋,包含着最了不起的官场智慧,《西游记》真正的主题应该是什么样什么样的,这样的解释网上也很多。

其实到底哪个解释才对,这个问题——到底哪个解释才对,这个问题也许本身就问错了。有没有可能《西游记》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解释?

这里就要跟大家说一个概念,叫世代累积。就是《三国演义》也好,《水浒传》也好,《西游记》也好,这些故事都是长期的流传,然后你改一点,他改一点,今天这个作者加一点,明天那个作者加一点又删一点,最后累积下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由于这个作品本来就不是出自某个单一的作者之手,所以这个作品自然而然的,就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自相矛盾。

《西游记》变成我们今天这个样子,大概有三拨作者都特别重要,不止三拨,只不过就是说我们时间关系,重点讲这个三拨。



图片

第一拨作者


我们先说第一拨作者。说第一拨作者之前,我们先关注一下《西游记》里的唐僧形象。我就给大家念一念原著,我不做任何的发挥。我们知道《西游记》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唐僧刚刚收孙悟空做徒弟后不久就遇到谁了,小白龙。然后小白龙出现干了个什么事,把唐僧的马吃了。唐僧知道自己的马被小白龙吃了之后是什么反应,我给大家念原著:“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呐!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马丢了,这个时候着急一点焦虑一点很正常,泪如雨落是不是过分了一点?


脓包形唐僧

然后孙悟空看见唐僧哭起来了,就说:“那你就不要着急,你在这坐着,我去找那个龙,让他还我马匹便了。”唐僧什么反应?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你哪里寻他?只怕他暗地里窜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甚是好?”所以难怪孙悟空忍不住要骂:“师傅,你莫要这等脓包形!”也难怪不久后孙悟空见到了观音菩萨就要撂挑子不干了,这个领导没法跟。

图片
唐僧的没用基本上是贯穿全书的。另外我们还会看到原著当中,唐僧的道德水平经常也显得有点儿可疑。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曾经三次离开唐僧,离开唐僧的原因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孙悟空杀了人,或者唐僧认为孙悟空杀了人。然后我们看一下唐僧赶孙悟空走的时候,他的话是怎么说的。

第十四回,这是第一次赶走孙悟空,唐僧对孙悟空说的是:“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拿着那棒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唐僧又对孙悟空说:“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闯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你注意,唐僧两次赶走孙悟空,他最担心的是什么?他当然也会说一些人道主义的大道理,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总归是落在害怕孙悟空连累自己。

图片

第三次赶走孙悟空,这次是遇到六耳猕猴那次。在遇到六耳猕猴之前,唐僧先被几个强盗吊起来了。这个时候孙悟空也跟唐僧很久了,所以一开始做事比较有分寸。一伙强盗,孙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头子,但是其他强盗他都放走了。这说明什么?孙悟空如果想把强盗全部打死,这些强盗跑得了吗?肯定跑不了的,所以说孙悟空是留着手的,这个时候正当防卫妥妥的没有问题。

可是唐僧的反应是什么?唐僧看着两个强盗头子的尸体,说那我得祷告一下,于是就开始念“拜惟好汉,听祷原因”。他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我们就看一下他最后几句:“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就是你到阎王爷跟前去告状,那怎么样?“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具异性。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告孙悟空就行了,千万不要连累我,就这个样子。

连旁边猪八戒都觉得有点看不下去了,猪八戒说:“师傅,你倒推了个干净!猴哥打的时候也没有我和沙师弟。” 于是唐僧真的就又搓了一把土:“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猥琐吧?作者在写这段的时候,有没有意识他把唐僧写得很猥琐?应该是有意识的,就是说他从心里边就没有把唐僧当一个高僧看待。

可疑的文化水平
所以我们还会看到在《西游记》里边,唐僧经常表现的文化水平还不如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边还有这么一个套路,就是到了一个环境险恶的地方,唐僧就说:“徒弟们,我们要小心,可能有危险。”然后这个时候孙悟空就出来安慰唐僧,孙悟空安慰唐僧的话都特别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师傅,出家人莫说在家话。”

这句话是个什么话?老师你注意形象,你是出家人。这个就不像一般的学生提醒老师的话。然后孙悟空又继续提醒唐僧:“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图片

孙悟空在给唐僧讲佛法。唐僧你是凡人,面对妖怪你水平不行,这个是可以谅解的,但是连佛法也需要一只半路出家的猴子来给你讲,这是不是过分了一点?到最后孙悟空才讲有问题我摆平,这个才是重要的,前面一大套话,孙悟空全部是以导师的口吻在跟唐僧说话。

当然《西游记》里边唐僧没什么文化水平那也就罢了,另外我们很多人感觉《西游记》好像是一部弘扬佛教的小说,可是里边涉及到佛教的知识,会犯很多常识错误。

比如说观音菩萨领了如来法旨,到长安城来物色取经人,当时就见到唐僧了,唐僧正在高台上讲佛经。然后观音菩萨就化身成一个老和尚,就跟唐僧说:“你讲的是小乘教法,你会讲大乘教法吗?”唐僧一听就态度很好,说我还真的是不会大乘,因为我们东土大唐讲的都是小乘佛法,不知道大乘。可是只要稍微有一点点中国佛教史常识的话就可以知道,中国的佛教一开始就是大乘为主,小乘佛教在中国一直是很边缘化的,所以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中国佛教的基本状况。

图片

再比如说,如来佛安排取经事宜的时候,他要宣传,要让东土大唐的人来取经,我的佛经很好,他就讲到,说我的佛经是什么样的:“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这叫三藏。可是我们也知道,佛教里所谓三藏其实是指什么?佛教的典籍分三大类,三大类都是宝藏,称为三藏。这个三大类分别是什么?一个是经,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东西;一个是律,这个是佛陀制定的戒律;还有一个是论,是佛弟子们阐释经律的著作,这个叫三藏。你会发现《西游记》里边如来说的,和一般人所谓的佛教常识完全不一致。


底层瑜伽僧

所以过去的很多研究《西游记》的学者都说,《西游记》的作者是根本不懂佛教的。但是这些年其实学术界的研究还是有很多的新进展,发现《西游记》的作者不是不懂佛教,他懂得的底层佛教,而恰恰是过去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不懂底层佛教。所以就是《西游记》的作者掌握的佛教知识,和学者们掌握的佛教知识完全不挨着,是两个系统。

这个关键的谜底也就在“瑜伽之正宗”这句话里边,就是明代有一个特别的佛教宗派,叫瑜伽僧,当然这个也是听音记字,它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可以叫瑜伽僧,也可以叫应赴僧、应佛僧。这些僧人他是干嘛的呢?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做佛事,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这是这些瑜伽僧所做的工作。

图片

《西游记》的最早的一批作者,很可能就是瑜伽僧,或者和瑜伽僧有很密切的关系的人。所以现在我们读《西游记》经常会忽视一个问题,就是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说起来这好像应该是《西游记》的主题,但是我们很多人读《西游记》的时候根本疏忽这一点的。

《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其实这还真是小说里边反反复复强调的一件事,唐僧想的就是要办一个高规格的水陆大会,好超度亡魂。唐僧出发之前就在讲这个事,西天路上唐僧也不停的在念叨这个事,最后到了西天取回了佛经,把佛经送回东土大唐,然后再干嘛?真的修建水陆大会。这是《西游记》最初的主题,可是我们今天大多数读《西游记》的人,根本就把这个主题给忽视掉了。

但是没有关系,这恰恰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就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一部很好看的小说,它的主题是啥可能根本不重要,不要受中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局限了,看个什么东西先就要找主题。其实很多吸引你的作品,它的主题是啥是无所谓的,甚至于你完全可以自己给它一个主题。


图片

第二拨作者


当然这里也有个问题,说《西游记》的第一批作者很可能是瑜伽僧,但是刚刚我讲的东西大家也感受到了,那个瑜伽僧形象的唐僧在《西游记》里边,很多时候是很搞笑的,是一个被嘲讽的对象,这又是为啥?于是就要说到《西游记》的第二拨作者。

太上老君与如来佛祖

在讲第二拨作者之前,我现在也要岔开说一个应该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如来佛和太上老君哪个厉害?很多人觉得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如来佛厉害了。太上老君把孙悟空丢到八卦炉里边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把人怎么样,孙悟空出来了,还把太上老君直接推一跟头。如来佛可真的是把孙悟空镇压了500年,小说里是有这方面的情节。但是小说里还有另外一些情节又流露出来,好像太上老君是高于如来佛的。

图片

比如说就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和二郎神正在打呢,当时天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观音菩萨,都在观战。然后观音菩萨就说,你看,二郎神已经把孙悟空困住了,还差我最后一击,你现在看我高空抛物,我就把猴头给拿下了。抛什么呢?观音菩萨说我抛我那玉净瓶。这会儿太上老君就说,你不要抛那个,我这有个圈子,这个圈子叫金刚琢,它是锟钢抟炼的,又被我将还丹点成。我们先记一下这个概念,还丹,等会我再解释。

编造的“化胡为佛”

太上老君说我这个还丹点成的金刚琢特别厉害,厉害到什么地步:“当年我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化胡为佛是在说什么事?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传说,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也不太了解佛教是个怎么回事儿,就是看着觉得佛教的思想,好像跟咱们中国的老子的思想是挺像的。老子喜欢讲无,佛教喜欢讲空,很多观念都差不多,都是讲人间不值得,物质世界不要我们被它羁绊住了,我们的灵魂要另外寻找一个空虚之处才好安放,都讲的这些道理。

图片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说法,什么说法呢?按照道教的说法,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当年出函谷关往西边去,最后不知道去哪了,其实就是去了印度,在印度老子收佛陀为弟子,这个就是所谓的化胡为佛。这个说法当然是编造的,但明显这是一个对佛教的贬低的说法,可是《西游记》引用了这个说法,而且是太上老君当着观音菩萨的面在这么说,估计旁边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听了都紧张:“老君,停,停,过了,过了,这个事儿别提。”就是说《西游记》是认可老子,太上老君化胡为佛这个说法的。

另外从后文的有一些情节看,也会感觉好像如来佛有时候在太上老君面前有点虚。比如说朋友们应该对这个故事有印象,就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下界为妖了,他就把金刚琢也偷下去了,然后孙悟空请了多少人,用了多少法宝,结果都被青牛精的圈子唰的一下就收走了。然后孙悟空就去搬救兵,搬了多少救兵都没用,最后就直接去找如来佛了。如来佛当时说了这么一番话,他说,你碰到的那个妖怪什么来历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跟你说,因为你这个猴子喜欢传话,一旦他知道了是我把谜底告诉了你,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

图片

你从这话看,这个如来佛对于青牛精还挺警惕的。然后如来佛又吩咐,让十八罗汉取了18粒金丹砂,说,你们试一下和那个妖怪斗一斗,如果金丹砂又被那个妖怪收走了,你们就告诉孙悟空,去太上老君那请他帮忙。这次孙悟空去见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把化胡为佛的事又说了一遍,就是说太上老君化胡为佛这事,《西游记》还是多次强调的,而这个如来佛的金丹砂去挑战太上老君的金刚琢,结果我们也知道最后是谁输。


全真教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点道教的理论,首先我们说这个丹是个什么东西。其实之所以叫丹,因为它是红色的,所谓丹砂指的就是现在卡片上这个东西,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硫化汞加热我们知道会怎么样,分解为汞和硫,这个知识是我们初中化学的知识,我们今天会觉得这平平无奇,但是古代的道士觉得这个很神奇。

尤其是他们注意到什么呢,就是说你把硫化汞加热,然后汞给分解出来了,然后你再往里边加入雄黄,又能成丹砂,这个好神奇,怎么着又回去了?回去这叫什么?还,所以叫还丹,因为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比方说折腾9次,那就叫九转大还丹。当然这种功能总是越讲越神的了,然后讲到后来就变成了什么,就是九转大还丹吃了就可以返老还童,还有就是把九转大还丹,你把它涂在你的钱上,今天你去买东西,把这个钱花出去了,明天你把皮夹子一打开,这个钱就又飞回来了,所以叫还,就又回来了。当然了现在的移动支付让这招行不通了,这个就是科技打败魔法。

图片

总而言之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是这样一个设定,如来佛用的金丹砂这个是不成形的金丹,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是成形的还丹点成的,所以最终结果不言而喻,当然那次较量还是太上老君赢了。《西游记》里边类似的情节其实还有不少,另外还有一个尤其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如来佛讲课的时候,《西游记》里边多次讲到如来佛讲课,长篇大论,有很多学者对如来佛讲课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什么?如来佛讲课的内容大量的是从全真教的典籍里边抄来的,讲的是道教的内容。

图片

所以过去曾经有一个说法,说《西游记》的作者是全真教的长春真人叫丘处机,这个说法曾经很流行,但是现在当然大家可以肯定它是不对了,因为和丘处机有关的是另外一部《西游记》,那是一部讲地理的书。

但是不管怎么说,《西游记》和全真教有很深的关联,这是可以有非常多的强有力的证据的。也就是说我们刚刚前面讲的,那批瑜伽僧是《西游记》的第一拨作者,后来这批全真教的人加入进来,他们在那改动《西游记》,这个是第二作者,但是第二作者的声音并没有把第一作者的声音完全盖掉,所以读《西游记》经常有这个感觉,就是几拨作者在打架,笔给我,我来写。《西游记》本身就是有大量的自相矛盾的内容。


图片

第三拨作者


当然《西游记》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样子,还有第三拨作者也很重要,第三拨作者鲁迅先生对他有一个评论,这个评论我不给大家完整的念了,我们就看两个字,能看清吧,游戏。就是说这个作者对于他来说,他写这部小说,他最大的热情就是游戏,这是一个特别爱玩的人。所以对于前面两拨作者互相攻击的内容,他也没删掉,互相攻击总是好看的,另外他自己也很善于骂人,用胡适的说法,就是这个作者是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图片

而且还有一个,我们要知道古代《西游记》这部书写出来,他知不知道我写的是四大名著?知不知道我写的这部书比李白杜甫,可能对于中小学生来还要重要?他不知道的,他写这个书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是好玩,还有我要卖钱,这是一部商业著作。

四大名著,或者说四大奇书,因为《红楼梦》的问题复杂一点,四大奇书它创作出来很重要一个目的,都是和商业挂钩的,都是考虑到经济问题的。所以有的时候说我把这个书赶紧推出来,比我把这个书整理得前后贯通一点自相矛盾的都没有,这个要来得更重要。

所以我们今天读《西游记》一定要记住,就是说这不是一个作者的作品,它是一个成于众手,因此充斥着自相矛盾的作品。但是是不是有自相矛盾就不好,其实也不一定,有的时候正因为它自相矛盾,它可以反映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然后还要注意一点,《西游记》虽然有很多拨作者,但是这些作者文化水平其实都不高。


内卷还是开拓

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展开说得太详细了,我们就从一个角度举例子,《西游记》里边有很多的诗,比如说我卡片上有了这么一首,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是一首很有趣的顺口溜,古代的受过近体诗训练的诗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首讨好没文化的人的诗,所以他们会忍不住评论:“你这个书里边凑个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数字可厌。”《西游记》里边的诗写得很差,大多数水平都不高。为什么今天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觉得,吴承恩不会是《西游记》的作者,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吴承恩的诗文集是留到今天的,相比《西游记》原著,吴承恩的诗写得太好了,所以他不会是《西游记》的作者。

图片

但是问题是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诗写得比《西游记》好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明代的那些高级的知识分子,文化水平比《西游记》的作者要高,他们在那里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个主张不能说一点没有道理,但是你在写诗的时候,千方百计的模拟李白杜甫,你学得再像李白杜甫你也不是李白杜甫。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你模仿司马迁班固,你学得再像司马迁班固,你也不是司马迁班固。

然后你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你这个时代有很多前所未有的东西,你这个时代也有很多新鲜活泼的语言,它不是典雅的文言文,但是真正和这个社会相关联有旺盛的生命力。你不去写前人从来没有写过的题材,你不去使用前人从来没有使用过的语言,你不是辜负自己生活的时代吗?

而这也恰恰是《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作品的价值所在,他们以传统标准而言可能写的东西不高级,可是他们写了前所未有的东西。你在传统的标准下精雕细琢地去写,那是内卷,你写前所未有的东西,那才是开拓。

忠于原著还是“乱编胡说”?

1986版央视《西游记》上映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特别喜欢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但是六小龄童有一句话我特别不赞同,就是“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什么样的改编是乱编,什么样的戏说是胡说,是没有办法精确定义的。你如果站在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的角度看,《西游记》原著就是乱编、胡说,玄奘法师一代高僧给《西游记》毁成啥样了。你如果站在《西游记》原著的角度说,1986版电视剧其实也有很多胡编乱说,它删掉了很多东西不说了,它其实也加了很多的东西。

比如说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唐僧过女儿国的时候对女儿国王有没有动心,动情了的。所以当时钱钟书先生,他没有用他的原名,用了中枢这个笔名写了篇文章,他写了篇文章就说什么电视剧让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心了,凡心已动,只凭这一条,他就只比猪八戒略胜一筹,凭此一念之差,他领导去西天取经的资格就成问题了。也就是说这个改编是极其不忠于原著的,可是我们也知道这个改编打动了多少人。

图片

对于一部经典来说,有的时候忠于原著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忠于原著相当于把钱存在银行里面吃利息,我们知道现在利息还剩多少,而改编是投资,投资当然就有成功有失败,但是要带来更大的收益那必须要投资,而不是吃利息。所以什么样的改编是胡编,什么样的戏说是乱说,这个应该由谁来定?由市场来筛选。事实上如果没有大量的劣质的胡编和戏说的话,优秀的改编,优秀的戏说,也就失去了土壤。

回想起来我个人的,就是我作为一个70年代出生的人,我回想我的成长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走过来看了多少《西游记》的改编。小时候我们看童恩正先生的《西游新记》,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怎么样在美国念大学,80年代我读了这本书,那个时候中国还相对闭塞,是这样的一部书让我们初步的有了一个对美国的印象。

然后到了90年代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说实话现在回头看来会从当中感到一股子气,这股子气是什么?就是大学里的年轻人刚刚走向社会特别想要呐喊一声,不知道要喊什么,但就是想喊一嗓子,然后内心又有很多的失落与凄凉。

图片

《黑神话·悟空》我没有玩过,但是我相信它是一部好作品。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是我这两年读的最激动的小说,为什么?因为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巨大的变化,当时代的精神从下海的呐喊到上岸的呻吟,这个时候读到一部固然有中二少年的寒心,但是也有官场老油条的热血的小说,激动人心。

也就是说一部书、一部作品,只要它足够经典,它就会不断地被人解释,不断地被改编,不断地被再创作,而因为它不断地被解释,不断地被改编,不断地被再创作,它也就更加经典了。是因为在不停的变化,有了那么多拨作者,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西游记》。我期待的是我们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未来有更璀璨的西游传奇。

好,我就到这里。




本文地址:http://chinazwhb.kub2b.com/news/1345.html     企库往 http://chinazwhb.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