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骗局暴雷!“国学大师”喊一声“福报”,父母就掏空了积蓄

   日期:2025-08-11     作者:y71q8       评论:0    移动:http://chinazwhb.kub2b.com/mobile/news/196.html
核心提示: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引言起因只是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免费学国学”的广告。七天速成八字、奇门遁甲、五

来源 | 品牌观察(ID:pinpaigcguan)

引言




图片

起因只是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免费学国学”的广告。七天速成八字、奇门遁甲、五行起名,看起来像是传统文化普及课,结果却在一场直播中被“大师”点名“命运堪忧”,劝她交近两万元拜师“化劫改命”。

图片图源:新黄河

怕出事、怕连累孩子,王女士分期付款19800元后才发现:这不是国学课,是一场包装精美的“文化收割”。

更讽刺的是,几周后她在一则媒体曝光中,看到自己当初交钱的“大师”,赫然位列“国学直播诈骗案”涉案讲师名单中。

这类骗局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早已成型、运行高效、且异常隐蔽的黑金产业链。

“国学”成了引流工具,“文化信仰”变成精准收割的利器,是谁在操盘?为什么总盯着退休人群?

图片

剥皮揭秘

“文化搭台,金融唱戏”套路

你以为打开直播,是学国学修心养性、种善因积福德;其实只是刚好掉进了对方精心布好的“话术陷阱”。

这些的“国学大师”在直播间里手持佛珠、檀木手串,嘴上讲命理手里点外卖从八字讲解到命盘解析,从“如何看五行”到“你孩子为什么最近不顺”。

他们早就借助平台算法及AI分析了你的年龄、兴趣、痛点,量身定制一套打击心理防线的剧本。

图片图源:网络

先用“免费课”吊胃口,聊点基础命理,让你产生信任。接着上“低价入门课”从199到3999元不等,限时优惠、名额稀缺,全是营销老把戏。

图片图源:抖音

而最后的杀招是,你开始被“个性化指导”——改名字、调风水、定法器、解命煞,一套下来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你问不做行不行?对方表情一正:“你这命,不解,恐怕要连累儿孙。”说得铿锵、演得逼真,抓住的不是逻辑,而是恐惧。老人们听得浑身发凉,不敢不信、不敢不付。

图片图源:新黄河

整套流程背后,是一支专业运作团队。助教盯进度,客服催付费,私聊引流、话术模板、刷单评论,一应俱全。底薪+高提成,销售干劲十足。每天上百场直播,全靠批量制造焦虑,榨干信任感。

国学只是入口的幌子,金融才是真正主菜。背后是披着八字与风水外衣、操控人心的“情绪杀猪盘”。

图片

退休储蓄的温床

养老焦虑催生的“割韭工具”

为什么一场“国学直播”,能轻松撬走几千、甚至几万存款?

答案其实早就藏在那一代人身上。

这一代退休老人,表面朴素、节俭,实际上是当今社会最被低估的“可支配资金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31031万人,占22.0%,其中65岁及以上有22023万人,占15.6%。

图片图源:国家统计局

这里面有很多是单位养老、子女反哺、退休工资稳定的“有产一族”

而且,“会花钱”这件事,在很多“阿奶一代”身上,早就悄悄发生了变化。

过去,老年人的消费集中在吃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精神消费”上买单——从旅游、培训、社群,到国学、养生、玄学

据某头部短视频平台披露,2024年“国学+命理”类内容观看量超过150亿次其中45岁以上用户占比超过58%。

另一项来自社交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仅“开运手串”“护身符”类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核心购买人群是女性60岁以上。

图片图源:抖音

换句话说,她们不再只是“省吃俭用”的阿姨,而是“愿意为信仰感、安全感和陪伴感买单”的数字消费者

骗子们很清楚:她们有储蓄,有时间,有焦虑,但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科技免疫力,和子女的持续陪伴。

于是,那些国学直播间里才有了“父母花19800只为替子女挡灾”“70岁老太为全家改名花了5万”的戏码,看似荒唐,其实只是不懂“消费升级”的老人,被带进了另一个情绪逻辑里。

图片图源:新黄河

更关键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皆为孩子一生顺遂。在衡量利弊后,最终选择了那个能回应情绪的人。

人到晚年,最怕的从来不是花钱,而是孤独和无力。最后,被割走的,不只是退休金,更是对晚景平安的一点盼头。

图片

和康养旅居骗局惊人相似

一个套路两种情怀收割

国学这门千年学问,原本讲的是修身齐家、安身立命,如今却在某些流量场里,被套上AI外壳、打上“科技+玄学”的金字标签,一脚迈进了快消电商和金融套利的赛道。

如果说“康养骗局”是用孝心做局,那国学骗局,就是用文化拉情,用“传统信仰+命运焦虑”架设了完整的内容营销闭环。

一个卖“晚年保障感”,一个卖“命运安全感”

本质上都是:利用中老年人的情感依附和信息差把老人圈起来,再用金融模型收割钱袋。

图片图源:小红书

国学大师与康养旅居的区别在于:这次更隐蔽、更轻资产、也更难监管。

从“内容外包+账号矩阵+直播代播”批量制造“大师人设”,到真正操盘的运营公司、分销代理、培训脚本和销售转化SOP。

这种模式一旦跑通,不仅具备可复制性,还可以不断切换赛道、更新人设、重启IP

只需换个“大师头像”、套一层新文化外衣(如“AI国学”或“玄学科技”),又可以从头再来,继续“圈老”。

山屿海爆雷后,短短几个月内,类似“旅居康养”的公司又冒出了几十家,差不多的话术、类似的商业模式,只换了个名字。

图片图源:网络

但在资产运作上,这类“国学骗局”更轻资产:既不签订投资合同,也不出具理财协议,更不会承诺收益,形式上主打“自愿消费”,实则巧妙绕开资金盘模式,避开监管红线。

站在商业观察角度,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趋势:当“软性文化”与“强需求市场”结合,一旦缺乏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机制,就极易被资本、灰产利用为高利润套利的温床。

对许多老年人而言,被击中的从不是“运势”,而是无法言说的孤独与不安。退休之后,社会角色剥离、情感支点转移、生活节奏突变,加上子女不常陪伴、疾病与死亡感临近,原本稳定的世界慢慢松动了。

她们渴望被理解,也希望有人为自己指一条“未来的路”。“

“命理”“国学”切中的情绪节点,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将生活的不确定,变成了某种解释与掌控感。比起结果,她们要的,是这种被看见、被引导的过程。

图片

写在最后

别让“国学”变成收割父母晚年的最后一刀,真正的国学,不靠带货;真正的大师,也不靠话术。

如果你真了解过南怀瑾、曾仕强这些公认的国学大家,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收徒、不圈钱、不搞营销,更不会直播里拉着人“改命”

图片曾仕强大师

他们讲天道,却不讲“转运”;讲因果,却不“算你几灾几劫”;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从不靠卖“法器”“护符”来实现。

而如今直播间里的“张大师”“李导师”,口口声声“得道传人”,一转场就推销“护符”“改运手链”,收割的毫不手软。

说到底,真国学是让人自我成长的过程,伪国学却是对人性弱点的商业剥削。其内核只有赤裸裸——变现。

对于涉及封建迷信内容的网络信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早有规定,尤其在直播、电商平台中应重点监管。但现实中,这类内容往往打着“文化传播”旗号,擦边而行,执行仍存模糊地带。

许多“国学大师”并不直接承诺财务回报或理财收益,因此一旦构成“虚构事实、诱导交易”,在司法判断中可能触及诈骗罪的范畴,但认定标准复杂,取证成本高。

针对这一现象,平台有责任强化风控机制,比如通过关键词预警、直播行为评分、资金流动识别等方式,精准锁定潜在风险账号。对内容层面,应提高“国学”“命理”等灰色标签的审核权重。

图片图源:新黄河

同时,应提高“命理”“风水”“传统改运”等灰色标签内容的审核优先级,防止“文化传播”沦为伪装陷阱。

更关键的是,中老年群体对线上内容的信任度高,辨识力却相对薄弱,成为被“精准收割”的重灾区。

我们不仅要靠法律约束,更要靠家庭、社区、媒体等多维共治,用更具信服力的方式,帮他们建立基本的识别能力和防骗意识。

我们不反对国学,也不否定信仰。

但必须分清——讲因果不等于拿因果勒索情绪;谈命理不等于用恐惧来操控思维;弘扬文化不等于制造焦虑、伪装收割。

国学本是“明心见性”的学问,藏在家训里,活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它不该成为直播间里“交钱改命”的商品,更不该是某些人收割善意、制造焦虑的工具。

请记住:真正的国学不会让你恐惧,真正的大师,也不会逼你刷爆信用卡。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