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企业  使用  page  音视频  选择  搜索引擎  百度  个数  哪些 

鼓励生育!近20个省,出大招了

   日期:2025-07-30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867.html
核心提示:作者:余飞01鼓励生育,近20个省出大招7月8日,中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发布《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

作者:余飞

01

鼓励生育,近20个省出大招

7月8日,中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发布《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

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图片

来源:广东省医保局

这是今年以来的又一个要求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的省。

在此之前,浙江、河北、云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湖北、海南、重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发布类似文件。

生育津贴发放给个人,今年内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会全覆盖,因为这是管理层的明确要求。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文件中,赫然写着:

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图片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是各省鼓励生育的措施之一。

其鼓励的逻辑在于,生育津贴直接发给个人具有多方面好处,既能保障职工权益、提升申领便捷性,又能减轻企业负担,还对社会生育环境优化有积极作用。

以往生育津贴经单位中转,存在个别单位截留或挪用高于女职工工资部分的情况,直发个人可避免此类现象,确保女职工足额拿到应得津贴,减少劳动争议。

直发模式打通了医保系统与银行账户的直连通道,女职工分娩后只需线上提交电子材料,医保部门审核后即可将津贴划入个人账户,无需经过单位环节,大幅缩短了申领时间,提高了发放效率。

此外,现代职场中职工跨区域流动较为常见,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可避免因工作变动导致津贴发放错误或延迟,确保职工无论处于何种工作状态,都能按时、足额领取到生育津贴。

而且,对于失业人群(生育保险费由失业保险基金代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用人单位,无法通过单位获得生育津贴福利,生育津贴直发个人使这些群体也能享受到生育保障,扩大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

02

砸钱,才是主流

生育津贴只是各省鼓励生育的众多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四川省今年调整结婚、生育假期时长。

6月份,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

第一,延长婚假。将婚假写入《条例》,并由5天延长至20天,自愿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再增加5天婚假。

第二,延长生育假。将我省生育假延长为生育一孩90天,生育二孩120天,生育三孩150天,即在原规定60天的基础上,对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分别延长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第三,延长男方护理假。将男方护理假由20天延长至30天,方便男方对妻子生育后的照护,有利于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第四,建立生育休假成本共担机制。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多渠道资金,建立合理的生育休假成本共担机制,努力保障婚育假期落实到位。

而3月份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更是拿出了拳拳诚意来鼓励生育。

《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给出了让人心动的生育补贴方案:

1.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

2.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

3.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谁能领此补贴?文件明确,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户籍地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户一致,且新生儿首次落户在呼和浩特市。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呼和浩特市民生一个孩子可以领1万元生育补贴,生两个孩子,总共可以领到6万元补贴,生三个孩子总共可以领到16万元补贴。

而且,政策还充分考虑到了多胞胎情况:

第一次生育,孩子为多胞胎的,新出生孩子按孩次顺序享受一孩、二孩、三孩育儿补贴,多胞胎中三孩以上的,均可按三孩标准分别享受;已有一个子女再生育,孩子为多胞胎的,新出生孩子按孩次顺序享受二孩、三孩育儿补贴,多胞胎中二孩以上的,均可按三孩标准分别享受;已有两个子女再生育的,孩子为多胞胎的,新出生孩子均可按三孩标准分别享受育儿补贴。

过去几年,每年都有地方出台鼓励生育的补贴措施,仅去年就有二十多个省份。

今年除了呼和浩特外,广州白云区的南岭村接连发布了两份大额补贴措施,一份是鼓励结婚,另一份是鼓励生育。

4月份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南岭村出台《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规定:

双方或一方为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最高可申领4万元奖励。

图片

7月份,该村再次出台措施:

初婚夫妻双方均为南岭联社户籍股东成员,此前只享受联社最高4万元奖励、生育三胞胎一次性补贴6万元的福利,合计10万元。新惠民政策实施后,可以同时享受村社两级奖补,婚育补贴金额将分别翻倍至初婚最高8万元、生育最高12万元,合计20万元。

东莞的万江街道新村社区也发布鼓励生育措施:

生育二孩的一次性补助为10000元。生育三孩的一次性补助为20000元。

除了针对二孩以上进行补贴外,今年的一个改变是,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更重要的是鼓励一胎。

吉林省最近就递交了一份提案,明确表示:

吉林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孩的生育率过低。目前吉林鼓励三孩生育的措施较多,鼓励二孩生育的较少,鼓励一孩生育的鲜见,这样的政策配比作用于吉林当前的超低生育率和分孩次生育水平,一定程度上是本末倒置,导致鼓励生育的政策无法在增加出生人口上产生效果。

应该转变思路,从一孩开始着手,将现金补贴、育儿津贴、税费减免等鼓励措施向一孩家庭覆盖。

图片

上面说到的呼和浩特、山西吕梁中阳县、河北衡水、甘肃临泽县等,对此都有全面考虑。

图片

03

关键两个问题

关键两个问题来了:

第一,目前我们的人口形势到底如何?

2021年,中国人口增量创新低,2022年正式见顶开始负增长,当年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加速减少,减少了208万人。

2024年,继续减少139万人。减少规模较2023年有所收窄。

因此对应着人口减少城市数量过半的区域收窄。

图片

人口减少规模收窄的直接原因,是去年新生儿人口有所增长。

图片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2024年出生人口短暂回升,主要是疫情放开之后2023年的结婚潮出现叠加2024年农历龙年效应。

但从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短暂结婚潮出现后,2024年戛然而止,结婚人数继续下降。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对数610.6万对。

这一数据创45年来新低。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民政部、国家统计局

国家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离婚登记63万对。

图片

来源:国家民政部

2025年一季度结婚登记数相较于去年一季度减少了15.9万对,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5.7万对。

这意味着,随着2024年的结婚对数创45年来新低,2025年一季度的结婚对数进一步减少,预示着2025年和2026年的新生儿人口,可能会出现大幅下滑。

也意味着,往后人口减少城市过半的区域,大概率会快速扩张。

第二,这些措施有用吗?

从全球大趋势来说,年轻人的世界观、婚恋观已经改变,出生率下滑是大势所趋,很难扭转。

就连一向自诩劳动力优势的越南,也出现了生育率急速下滑。

图片

为此,6月3日,越南修改了人口法令,正式取消生育限制。

图片

后续,越南各省市大概率也会出台各种鼓励生育措施。

然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欧洲等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枉然。

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出生人口68.6万人,首次低于70万。总生育率1.15,继续创历史新低。

图片

中国结婚人数不断降低背后,有诸多因素,比如成本因素、时间因素,还有人口结构因素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之前对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的理由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房价等是制约年轻人结婚的关键因素。

图片

1,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制约。

彩礼高昂,都忙着工作无暇谈婚论嫁,是导致结婚人数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房价、高租金以及生活成本的高昂,都制约着当下的年轻人对结婚望而生畏。

尤其是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很多年轻人养活自己都够呛,哪还有钱去结婚生子。

2,婚恋观念转变。

随着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便越发强烈。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人口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认知提升,更多的人,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在思想上得以解放,有了自主结婚、生育计划。

人生说长且短,在认知提升之下,很多人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成年人,这里面没有对与错,没有是与非。

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婚恋对象,不愿将就,宁缺毋滥,所以一直拖着,年复一年,成了大龄剩男剩女。

总的来看,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结婚率和出生率不断下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欧洲、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无不如此。

从数据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根据世界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当下出生率最低的10个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富裕地区。而出生人口率最高的十个,无一不是仍在追逐物质文明的非洲。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世界银行

这种因素,对于中国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3,人口结构也是重要因素。

一方面,从2013年以来,我们的结婚人数持续下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适龄结婚人数不断下降。

为了方便看数据,我们不妨仍以2020年的普查数据来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各年龄段数据可以看到,当下的主力结婚人数90后,比80后少了5637万人。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00后目前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而00后的人数比90后又少了885万人。这意味着,我们的结婚人数未来还会继续下降。

结婚人数继续下降,新生儿人数必定会跟随下降,新生儿人数下降,又会导致将来的适龄结婚人数下降,两者互为因果,形成一个解不开的结。

另一方面,男女人数严重失调。

图片

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片

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面上看,男性比例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占比51.96%降至2022年的51.15%,2024年进一步降至51.1%。

但男性与女性人数之差在逐年扩大。

新中国成立时期,男性比女性人数多2123万人,2006年差值达到了4008万,之后略有缩小,到2024年,中国男性比女性多2990万人。

进一步细化来看,当下结婚主力军的90后,仍以2020年数据来看,90后中男性8783.83万人,女性7895.07万人,男性比女性多888.32万人。

男女人数的差值扩大,也是导致结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4,新三座大山压力所致。

对于日本、欧洲、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富裕地区来说,不愿生结婚、不愿生娃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更加追求自由、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然而,对于我们这个尚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上流阶层的生育低欲望,理由与富裕地区雷同,但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根由是新的三座大山,也即住房、教育、医疗。

育娲人口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平均养娃到18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

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均养娃成本可能不是最大,但压力绝对是全球前列,毕竟韩国虽然成本最大,但收入比我们高很多。

图片

分省市来看,养娃成本最高的是上海,从出生到17岁平均费用101万,北京其次,需要93.6万元。

浙江、江苏、广东位居前五。

两个娃数据就得翻倍。

图片

三座大山,让年轻人对结婚和生育望而却步。结不起婚生不起娃,是导致结婚率与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三座大山。

比如针对教育减负从2021年开始的“双减”行动。

针对住房压力展开的二次房改,也即对未来住房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针对新市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共有产权住房,为买不起商品房的家庭托底住房。

针对医疗压力,2023年大规模展开了医疗反腐行动,但这两年似乎又不了了之了。

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压在民众肩头,让大家苦不堪言。最关键的是,它们已经压得年轻人不敢结婚生子。

针对新三座大山给年轻人的压力展开的整顿行动,能否奏效,尚不可知,而且所需要花费的周期也不可知。

因此,从短中期来看,我们的结婚率和出生人数仍很难止跌。

04

人口减少,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口下降,结婚人数下降、新生儿人数不断下降、生源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综合反应,比如老龄化问题、教育问题、城市格局洗牌问题,还有楼市问题等等。

第一,养老压力问题。

2023年年末,60岁以上人口规模2.97亿,占总人口比重高达21.1%,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65岁以上人口规模达到216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4%,较2021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

2024年,老龄化进一步加深,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2%,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5.6%。

图片

来源:国家统计局

随着老龄化加重,老年人抚养比压力越来越大。

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2020年底出版发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预测,养老保险将从2019年的2.65个人养活1个人,降低到2050年的1.03个人养活1个人。

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官方已经采取了多条措施。

这些年不断出台的鼓励生育措施,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延迟退休也在路上,官方多次明确提到: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此外,还推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2022年11月,我们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第二,城市与乡村大洗牌。

人口减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与乡村的大洗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见顶于1995年,当年农村人口85947万人。到2023年,农村人口只剩下47700万人。这4.77亿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批在外打工,并未待在农村。

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农村人口大举进城,很多人在城里安家落户,没能落户的,也都在城市讨生活,或者在县城安家落户。

别看过年期间农村一片热闹景象,平时大多数农村都是一片阒静。农田荒芜,从前的万家灯火已经变成了只听蛙声不见人语。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农村合并模式,将两个乃至几个人数越来越少的村合并为一个村。

早在2017年,新华网等多家官方媒体就披露过一组数据,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如今全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这种消失速度必然会加快。而且,还会有不少小县城消失。

2020年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2000多个县域单位中,人口在20万以下的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市)有80多个。

图片

在人口减少叠加机关单位编制精简的大背景下,袖珍型的小县城难免被合并重组。

第三,学校关停方面。

这一点,上面已经详细给出了全国幼儿园、小学关停数据。

从各地来看小学数量的影响,东北已经开始,下一波会是中部、西部和东部。

财新网去年的封面报道显示,人口率先收缩、学生荒率先出现的东北地区,小学关停情况如下: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黑龙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计1900余所小学;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计2600余所小学;辽宁也消失了2200余所小学,降幅近一半。

目前学生荒已经深入到中部、西部。

第四,教师制度变革。

新生儿不断减少,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教师队伍过剩。

新生儿人口从2016年见顶,2017年开始减少,但教师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教育部尚未披露2024年的数据,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数量1891.7万人,比2022年,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增长0.6%。

不计算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门学校等专任教师,所有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专任教师,2023年合计1883.67万人,同口径下较2016年增加了376.27万人。

其中大学七年间专任教师增加了49.74万人,高中增加了103.52万专任教师,初中增加了85.76万专任教师,小学增加了64.17万专任教师,幼儿园增加了73.08万人。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幼儿园和小学专任教师在2023年首次减少了。幼儿园2023年相较于2022年减少了15.71万专任教师,小学减少了0.04万专任教师。

这意味着,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开始收缩。

只是开始,去年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教师岗位制度变革,将编制改为聘任制,教师的铁饭碗,开始被砸碎了。

江西的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已经五连降,今年的招聘人数只有2146人,相较于2020年的高点,下降了84.8%。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

这两天,湖北鄂州发出消息,提出:

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源下跌潮,在充分保障教学需求、确保编制配置达标基础上,鄂州科学设置教育编制限额,明确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不超过8850名,提前锁死总量,防止因生源阶段性变化引发编制无序增长。

图片

第五,施压楼市。

在之前分析当下救市无法改变楼市趋势的文章中,我列出了当下的六个不同,包括市场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心态不同、杠杆率不同、宏观大环境不同、人口趋势不同。

房地产有句行话,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人口是楼市的底座,是需求的源泉,当人口不断下降之时,增量需求会逐渐枯竭,改善需求成为主流,再加上当下供大于求的市场,会对楼市形成一个叠加利空效应。

全国人口已经三连降,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地区20个,3个持平,增长地区只有8个。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我们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终结。

目前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城市有293个城市,其中165个减少,7个持平,121个增长。

人口减少城市占比56.3%。

也即全国超一半城市人口在减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

这也是本号为何一直在强调,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楼市终将鹤岗化。

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产业羸弱、经济疲软、人口流失、库存高企,这些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会“鹤岗化”,不可阻挡。

人口大趋势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以上只是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的一角而已。

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综合问题,它牵涉到经济、就业、生育、教育乃至产业结构与制度设计。

它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各种顶层设计的制度。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世界格局之变、发展机遇之变、思维方式之变,还有人口之变。

见证这一历史节点的我们,未来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

本文地址:http://chinazwhb.kub2b.com/news/867.html     企库往 http://chinazwhb.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