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在智库活动上的一句话让人瞠目。
他公开表示,美国更希望中国学生选择人文学科,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类专业。
同时,他坦言更愿意看到更多印度学生进入美国的理工科院校。
这番言论不仅引发我国学生的强烈不满,也让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美国“教育开放”的真实意图。
为什么坎贝尔会作出这样的表态?背后是否暗藏更大的地缘政治和科技竞争逻辑?
近年来,我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吸引力显著下降,而印度学生却成为美国“偏爱”的新对象。
根据2024年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我国赴美留学生人数从2019年的37万下降到2023年的28万,降幅高达22%。
与此同时,印度留学生的数量却大幅增加,成为美国第二大国际学生来源国。
印度学生的专业选择多集中于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正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需求。
此外,印度学生往往以留美工作为目标,愿意支付高额学费并长期留在美国,为美国科技产业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
相比之下,我国留学生的回国率逐年攀升,从2002年的14%增长到2019年的80%。
这些回国的高端人才在推动国内科技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让美国担忧技术知识的回流可能会助力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崛起。
因此,美国试图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分配,将其培养的核心科技人才锁定在对自己有利的对象上,而印度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对我国学生的限制并不是坎贝尔一句话带来的,而是美国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累积的结果。
自2021年以来,持有合法签证的我国留学生在入境时被无端盘查和遣返的事件屡见不鲜,仅2021年7月至2024年4月,就有超过300名中国留学生被遣返。
美国政府对我国学生实施选择性执法,并将部分理工科学生标签化为“潜在威胁”,这种歧视性政策无疑让我国学生对赴美求学的信心大打折扣。
此外,安全和生活成本问题也让许多学生和家长对美国望而却步。
旧金山、芝加哥等城市治安状况恶化,被许多留学生形容为“鬼城”,吸毒者和流浪汉遍地让人不敢出门。
而美国大学的平均学费每年高达27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我国公立大学的费用仅为2万到7万元。
这种高昂的成本加上不友好的政策环境,迫使越来越多学生将目光转向欧洲、新加坡等更为友好的留学国家。
虽然美国试图通过限制我国理工科学生来遏制科技竞争,但这种操作也在逐渐反噬自身。
据统计,中国学生曾占美国理工科研究生总数的30%,他们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哈佛、MIT等顶尖高校,许多突破性成果背后都有中国学生的身影。
随着我国学生人数的减少,美国高校和科技产业可能面临创新能力下降的风险。
一些专家警告,这种限制政策可能导致美国丧失大量高端科研人才,削弱其全球科技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正在加速崛起。
从华为的芯片突破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升级,国内高端制造业和科研体系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美国教育限制的短期打压,反而成为我国科技企业和教育体系实现“自我造血”的催化剂。
坎贝尔的“偏爱”言论只是冰山一角,全球教育格局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随着我国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的多元化,美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欧洲、新加坡等地成为新的热门选择。
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教育全球化向多极化发展,也倒逼美国重新思考其在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国际化建设提升自身吸引力。
从清华、北大到“双一流”高校,我国教育体系正在为高端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发展平台。
这场围绕教育和科技的博弈,未来会走向何方?或许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中国父母不会让孩子去美国读无用学位》2024-06-29
观察者网《"中国学生对美国科研至关重要,但很不幸…"》2024-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