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不可谓不热烈。截至记者发稿,全国档期票房即将突破134亿元,苏州贡献票房超27215万元。《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热烈》等国产电影表现十分优异,在网络上引发一拨又一拨观众“自来水”。其中,由《长安三万里》和《热烈》引发的在电影院背诗、跳街舞现象,更是掀起网友热议。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3%2F0804%2F74b36434j00ryuuy70074c000m800zi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在电影院背诗、跳街舞、拍摄电影画面发朋友圈、向同伴解说电影剧情等行为究竟可不可以?对相关行为的抗议到底是“认真你就输了”,还是“细节决定成败”?听听大家怎么说。
影片的高话题度,更有助于搅热市场?
7月初上映至今,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截至记者发稿,已在苏州收获3512.27万元档期票房,豆瓣评分稳居8分以上。
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IP的开篇之作,该片以老少咸宜的国漫为载体,在168分钟内铺开一幅绚烂璀璨的诗情画卷,高适、李白、杜甫、王昌龄等数十位唐代诗人被囊括其中,《将进酒》等古诗词营造的烂漫诗境,令观众为之沉醉。
口碑的发酵,引发了“连锁反应”。抖音、微博平台上,网友的“自来水”为《长安三万里》带来更多热度。电影中的48首古诗词,被整理汇总成一份学习清单,供观众尤其是亲子观众,走进电影院沉浸式学习。不少家长也愿意以此为契机,寓教于乐,借着电影中的故事,向孩子解说其中的诗文掌故。更有孩子在观影过程中“DNA觉醒”,跟随电影中的诗词段落大声背起了诗。
观看《长安三万里》,在消遣娱乐之外被赋予了更多教育功用。尤其是在暑期档,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让“看电影学历史”“看电影背唐诗”等行为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效仿,进而成为一种现象。
无独有偶,7月28日上映的另一部暑期档影片《热烈》也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与《长安三万里》引发的“影院变课堂”现象类似,许多爱好街舞的社交媒体博主在观看完街舞题材的《热烈》后,忍不住在幕布前大秀花式舞步,带动起一股“影院变秀场”的小风潮。这种与影片内容深度勾连的“出圈”现象,促使更多人走进电影院观影,为《热烈》贡献票房。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3%2F0804%2Fea546707j00ryuuy7006qc000m800v3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肉眼可见地,电影市场在经历过漫长的严冬后,在今年的端午档强势复苏,又在暑期档持续火热。苏州电影业协会副会长陈丹认为,这与《长安三万里》《热烈》等影片的高话题度有直接关系,“2023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是262.58亿元,其实是低于行业预期的,直到端午档《消失的她》上映,接连逆跌,再到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烈》《封神第一部》《八角笼中》等电影接连不断产生热度,才彻底激活了整个电影市场。这其中,《长安三万里》和《热烈》的话题度很高,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可以说搅热了这个暑期档。”
在电影院除了观影,就不能干点别的?
与热度同时到来的,还有争议。电影院在观影场所之外,是否还应承担“语文课堂”“街舞秀场”的功能?如果承担,是否又与文明观影的秩序相互冲突?电影的花式宣发,是否有必要为观众提供正向引导?
“我觉得电影院和剧院一样,是一个能够让观众沉浸式观影的公共场所。这就意味着,观众的行为应该遵守相关的文明秩序,包括不屏摄、不踢前座椅背、不大声喧哗等。在我看来,无论是家长在电影院絮絮叨叨地为孩子讲解还是孩子大声背诗,都有违这一秩序,都会打扰他人观影。”32岁的苏州影迷周婷婷忍不住向记者诉苦,她在某个工作日的傍晚去看《长安三万里》,本想着借此逃开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在电影院进入一场盛唐的幻梦,无奈后座的家长全程给孩子介绍出场的诗人,孩子看了半个小时就失去耐心,在座位上蹦蹦跳跳,“整个体验真的非常糟糕。”
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宝妈”许晓琴则认为,周婷婷这样的影迷过于苛刻了。“看电影就是看电影,没必要上纲上线,大家都轻松一点不行吗?”许晓琴说,“我认为电影本身就有教化功能,《长安三万里》能让孩子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对诗词产生兴趣,《热烈》能激发孩子对舞蹈的热爱,那么,大家互相包容一下,让电影院短暂地成为课堂和秀场,又有何不可呢?”
今年20岁的苏州姑娘陆沁语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今年暑期档的电影质量确实不错,家长带孩子走进电影院接受文化熏陶也无可厚非,但培养孩子文明观影的意识应该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尽到引导的责任。
与她同龄的赵锦哲为了避开“含童量”较高的场次,特地选了早场去看《长安三万里》,在他看来,这部电影也许并不那么适合孩子观看,“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近3个小时的时长太长了,同时,孩子也没办法理解到其中的深意,这种沉浸式教育未必真正有效。另外,我觉得无论是电影的宣发团队还是网络自媒体,都不应该鼓吹和倡导不良的观影风气。”
建立文明观影秩序,我们还能做点啥?
那么,在不影响他人观影和以电影为媒介让孩子沉浸式学习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折中的法子,可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呢?记者走访了苏州的多家影院,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针对不同影片和不同受众开设特别场,或可成为一种解决的方案。
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影剧院从7月中旬开始就已经面向7至14岁的孩子推出了针对影片《长安三万里》的主题研学活动,以推动分众化观影。“电影除了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产品之外,其外延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去挖掘的。很早之前,我们打造的‘湖畔印象’学术交流放映品牌就是希望去挖掘电影的延伸价值,这一次做《长安三万里》的研学观影也是看到了电影在网络上引发相关话题讨论,希望以这种特别的场次,在不打扰其他观众的情况下,让孩子们沉浸式走进电影里的唐诗世界。”独墅湖影剧院工作人员黄辰晨告诉记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3%2F0804%2F24ac7d36j00ryuuy7001wc000m800ci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独墅湖影剧院《长安三万里》研学活动现场,影片结束后小朋友读诗、背诗。
这样的研学观影,独墅湖影剧院目前已经开展了6场,收获了不错的反响。活动过程中,影院工作人员会先带孩子们了解电影相关的知识,然后集体观影,影片结束后才是读诗、背诗。即便在这样的特别场次里,文明观影的准则也被贯彻始终,黄辰晨认为,观众对文明观影的认知是需要市场去培养的,“这和进剧院看剧其实是一个道理,很早之前大家对观剧礼仪是不太了解的,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培育,大家在这方面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观影礼仪也是一样,需要花时间去培养。”
由《长安三万里》《热烈》等引发的观影讨论里,“文明观影”确实是一个高频词汇。除了在电影院背诗之外,关于屏摄的争议也始终存在。所谓屏摄,即在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用手机拍摄或是录制电影画面。“屏摄行为首先是侵犯电影版权的;其次,很多时候屏摄的电影画面是畸变的、缺乏原有色彩层次的,会对电影本身的宣发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当观众举起手机拍摄电影屏幕的时候,会影响到他人观影。”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说,“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版权和公共道德的事儿,我们应该多向观众强调和引导,去建立起好的观影秩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3%2F0804%2Fac09eca6j00ryuuy7001ic000m800et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过去的几年中,苏州以电影展映活动为切入点,尝试去提升观众的文明观影程度。在电影市场重新火热、供给端日益多样化的当下,这样的尝试显然是有益的。诚然,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恰恰是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共建文明观影秩序,其实也是一件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的要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