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现场对话原文
7月18日,非凡资本以“应用无界,智创全球”为主题,在深圳益田威斯汀酒店主办「2025年度生成式AI全球化高峰论坛暨Go Global AI 100年度评选」圆满落幕。全天议程自上午9点至晚上18点,线上同步直播。内容以主旨演讲、巅峰对话和趋势圆桌为主,现场颁发“2025 Go Global AI 100”,并同步进行AI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和AI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其中AI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由非凡产研承办,AI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由火星加速器承办,超过2000名来自全球的参与者、800家AI企业、400位创始人齐聚一堂。
在《随身智能|把体验戴上身,可穿戴 AI 的隐私与付费场景》圆桌会议上,主持人是Brizan Ventures 投资经理徐奕,嘉宾有Memories.ai 创始人&CEO 沈俊潇、TOTWOO 创始人&CEO 王洁明、Rokid 全球开发者生态负责人 赵维奇、WISHEE 联合创始人 张博。他们展开了一场围绕「随身智能的隐私与付费逻辑」的深度讨论。这是一次技术趋势的观察窗口,也是一场关于人、数据与AI共生关系的现实演练。
01|随身智能 ≠ 新终端,而是AI的“感官配件”
“AI硬件不会是下一代智能终端,手机仍是主导。”Memories.ai 创始人沈俊潇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判断。在他看来,AI硬件更贴切的称谓应是“AI配件”——如眼镜是AI的“眼耳口”,笔是AI的“眼”,Agent是AI的“手”。这些配件围绕AI中枢,感知用户环境、记录上下文、传递指令,构成一个“可穿戴感官网络”。
而这正是AI能力升级的关键:让模型不仅“聪明”,还能“懂我”。
这种“context-aware AI”的构想背后,是对“记忆”(memory)能力的重构。Memories.ai 正在构建的,就是一个将多源视频、音频、行为数据转化为结构化语义记忆的系统,它不是单一产品,而是赋能未来所有Agent生态的记忆中台。
02|隐私,不再只是“用户的事”,而是“他人的权利”
与会嘉宾高度共识的一个议题是:AI硬件时代的隐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我是否愿意分享”,而是“我有没有侵犯别人”。
TOTWOO 创始人王洁明指出,AI硬件记录的是生活中“人与人”的交互,不再只是“我和设备”的关系。例如,AI耳机在对话中录音、AI眼镜在公共场所拍摄,其所采集的不止是个人信息,还有对方的表情、语音、情绪,乃至私人空间的无形入侵。
尤其是在海外市场,这种“无意识侵犯”极易触碰监管高压线。
正如他所言:“你可以为自己的数据做选择,但没有权力替别人做决定。”从这个角度看,隐私问题已从“技术实现”上升为“伦理设计”,成为AI硬件商业化必须面对的红线。
03|安全架构的答案:从“隐私权”到“数据主权”
WISHEE 联合创始人张博则提供了一个技术实践层面的补充。他们在AI耳机系统设计之初,便采取了“端侧存储+密钥加密”的策略:用户的个人记忆被封闭在本地设备中,不上传云端,设备出厂即设定私钥,从源头避免云端过度访问风险。
这种模式,预示着未来数据主权的归属将逐渐回到用户自己手中,Agent之间的数据流通需要建立在“个人授权”机制之上,而不仅仅是平台统一调度。
他强调:“真正的风险不是技术漏洞,而是企业文化——你是否有足够的克制与敬畏,尊重那些未曾被你看见的数据拥有者。”
04|设计中的信任机制:被感知的“透明性”
Rokid 全球生态负责人赵维奇则从硬件交互层面切入。他强调“感知可见性”是AI硬件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例如,AI眼镜在拍照或录音时需要有物理提示灯、声音提示或震动反馈,确保不仅使用者知情,目标对象也能察觉。
从软件侧,Rokid 在端-边-云的三段式架构中也做了本地化处理,避免敏感图像数据直接上传云端。同时要求合作伙伴在开发应用时,在隐私提示、数据使用声明中保持“开箱即合规”的透明度。
这是一个技术实现与伦理表达并重的实践方向:不只是合法,更要可感知、可控制。
05|商业化的三重路径:记忆采集、平台服务与Agent协同
如何将这些“随身智能”能力商业化?沈俊潇提出了一个“三段式模型”:
记忆采集(Memory Collection)用户可付费获得每日行为摘要、视频高光剪辑、个性化日记等服务。
记忆托管(Memory Hosting)AI硬件公司可将数据处理、权限管理、合规机制外包给memory平台,实现“硬件专注产品,软件负责智能”。
记忆共享(Memory Serving)未来的AI Agents(如旅游助手、健康管家)将在用户授权下访问其个人记忆,实现定制化服务,也可能形成新的B2B收费入口。
这是一次将“数据”变成“服务资产”的系统化尝试。
06|从硬件产品到服务平台,创业者的新角色
如果说硬件是入口,那生态才是护城河。Rokid在讨论中提到,“服务的多元化”和“合作的开放性”将决定AI硬件商业模式的深度和持续性。
无论是与博物馆、教育系统的定制合作,还是与内容创作者的分润机制,AI硬件平台的价值不止于“卖一台设备”,而是构建起一个长期的、可迭代的“服务网络”。
这对创业者提出更高要求:不是堆砌功能,而是理解人的需求、建立机制信任、并通过场景共建持续创造价值。
从数据采集、隐私治理,到商业闭环,每一个环节都在拷问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
当AI变成随身伙伴,我们准备好让它真正“懂我”了吗?
而当这个伙伴既能帮我做事,也能记住我的一切,我们是否也该重新定义“自我”?
这是随身智能时代必须直面的哲学问题。它不会因技术进步而自然解答,却可能在一次次产品试验与伦理讨论中,逐渐浮出水面。
07|对话原文
徐奕:各位嘉宾、观众上午好。欢迎来到“随身智能体验”的圆桌论坛。我是主持人徐奕,来自高秉强老师旗下的基金Brizan Ventures。我们先让几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公司项目。我再抛一个问题:你们在公司内部是怎么定义“随身智能”的?以及在AI的加持下,与上一轮的可穿戴创业浪潮的差别到底是在哪里?我们可能先从沈总开始。
沈俊潇:大家好,我叫沈俊潇,是Memories.ai的founder和CEO。我们是一家硅谷创业公司,这次专门飞回来感受国内AI硬件的热潮。我先说一下,我们不是一家AI硬件公司,我们是做多视觉模型的,主要是做视觉理解,特别是长视频、海量视频的理解。我们能够让AI拥有无限的视觉上下文记忆。这个其实就跟加了摄像头的AI硬件能够吻合上了,AI摄像头拥有无限的视频,那AI怎么能够去理解这些视频,形成上下文记忆,并最终帮助用户跟各种各样的agent连接起来,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王洁明:大家好,我是TOTWOO智能首饰的创始人Mats王洁明。TOTWOO是全球第一个专注于情感连接的智能首饰品牌,是谷歌中国品牌出海的年度案例。借助于把智能科技和珠宝首饰工艺的融合,我们在欧美多数国家的电商平台都是销量第一的高端情侣手链。现在也正在融入最新的AI做全新的产品线。
张博:大家好,我是来自WISHEE的张博。WISHEE是一家致力于探索人与AI交互全新时代的公司。我们现在的第一个核心产品是WISHEE的耳机,它是一个全新的智能耳机,也是一个随身的智能助理。我们的产品研发了四五年,销售也已经有半年了。这不只是一个硬件产品,我们当时第一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解决人和AI交互的问题。未来人和AI到底怎么去交互?所以我们为它构建了一整套的操作系统,以及上面的一些全新产品定义。
赵维奇:大家好,我是来自Rokid的赵维奇。我也是个在中美持续的软硬件创业者。Rokid快11年了,我加入也快十年了,一直在深耕软硬件。我们过去十年主要做的还是空间计算和眼镜形态的AR、AI硬件产品,但底层其实是OS和生态。
回到刚才的问题,随身智能跟上一代的变化,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有了AI以后,硬件变成了我们身体和认知的一个延伸。接下来可能会有三个比较大的趋势:一个趋势是实时的感知,通过多模态把实时的数据吸收进来;第二是多模态交互;第三个是端侧推理模型的发展。一句话总结,就是会从工具变成伙伴,然后会从被动变成主动。
徐奕:谢谢各位嘉宾的介绍。我们下面的分享分了两个部分:可穿戴AI的隐私以及付费场景。我们第一部分会讲一讲AI硬件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隐私问题。
AI agent助手的硬件化,其实基本上分四个部分:LLM、Planning(动作分拆)、Tools(工具),最重要的其实就是Memory(记忆)。记忆的核心还是数据相关的内容,这就回到了可穿戴AI的隐私问题。因为第三方设备要收集大量的敏感数据,比如位置、健康、语音,来提供个性化服务。各位认为,如何安全合规地获取用户的记忆?这些数据主要的隐私风险是什么?你们是怎么降低这个风险的?
沈俊潇:我先大致讲一讲我对于未来的一个畅想。第一个事,我们都讲AI硬件,但我觉得AI硬件不会是下一代智能终端,智能终端还是手机,AI硬件应该叫“AI配件”。可以这么想,如果把一个AI比成一个人,他有眼睛、耳朵、嘴巴、手,其实AI配件就是这些东西的不同组成。我的眼镜可能就是AI的眼睛加耳朵加嘴巴,一个pen可能就只是AI的眼睛。
第二点,现在大家慢慢在关心memory、context。大家会觉得ChatGPT已经足够powerful了,但还是觉得它做得不够好,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我的context。那怎么把我的context给到AI?我相信未来的版图是这样子的:这些AI配件去收集用户的context,无论是音频、视频,甚至录屏软件,把这些所有的context给到一个AI助手(AI system)。这个AI system再跟各种各样的agents去做交互,这些agents就可以 instantly(即时地)拥有你的memories。
这个时候就谈到隐私的问题。我觉得在美国,大家用meeting note taker的时候,越来越不反对有一个note taker去record the whole meeting。随着AI给人的便利越来越多,我觉得隐私分两个事:一个是用户自己感受到的隐私是不是被侵犯,第二个是用户对面的那个人,他的隐私有没有被侵犯。
首先,用户自己这边,你只要给到用户足够的便捷性,他不会觉得隐私被侵犯。那用户对面的隐私,我觉得像一些note taker,他们做了一个记忆分享功能,比如我跟小A开会,我的note taker会自动把笔记发给他,小A会想,这还挺方便的。所以隐私这个事情它是一个balance,我怎么去平衡它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以及我到底被侵犯多少,以及我是不是能控制这个东西。
徐奕:那我再多问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确保在刚才的压缩过程当中,不扭曲原来用户的意图?
沈俊潇:我觉得它应该是分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有一个AI,每天能够知道我干了什么,告诉我今天有什么to-do,告诉我花了多长时间划水。第二个阶段,它能够主动执行一些东西,不仅给我to-do,还能帮我追踪有没有做完。第三个阶段就是production,我没做完的时候,他会直接说“你这不行,你得赶紧再做一做”。我觉得目前可能我们还是在第一个阶段。
王洁明:回到硬件和隐私的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家是要做出海做全球化,隐私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你在商业化过程当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处理好,公司可能会关门,产品会被下架,会被起诉。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都在海外销售,欧美是主要的阵地,我们主要做的是通过科技来实现情绪价值。正因为如此,情感类的东西对于用户来说更加私密。
当年的互联网时代、APP时代,你身体的数据被提交上去会不会有隐私问题,一直在被拷问。为什么到现在这些APP都存活下来了?甚至大家能够容忍说完一句话,APP立马给你推送。我觉得就像刚才沈总说的,大家在便捷性、你的需求和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是商业得以前进的一部分。
但是为什么在AI硬件时代,隐私又成为一个新的话题?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以前所有的隐私只涉及到你自己,我甘愿奉献我的隐私来换取便捷。但现在我们AI硬件涉及到的隐私是别人。就像小米眼镜发布了一样,一堆人戴着眼镜去地铁上,你有什么权利来拍我?我们有很多可穿戴设备,在创始之初,都信誓旦旦说要记录我一天当中和所有人聊天的内容。你的内容你可以记录,但你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不是开会,你有权利去记录他和你聊天的内容吗?他的隐私有谁在尊重呢?
这波AI硬件的隐私直面挑战是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创业公司不注重,有一天,尤其在欧美这样的地界,某一个州立一个法就能把你废掉。很多我碰到过的创始人会聊,现在反正这是一个灰色地带,先做着再说。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想下一步。我们之所以这几年发展得还不错,尤其在欧美,就是在这方面非常注意。
张博:刚才两位创始人讲得特别好。我们在销售耳机的时候,确实会被用户问到隐私会怎么办。不止在AI时代,在互联网时代,隐私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未来在AI硬件里面的个人隐私会变得跟现在更不一样。你看我们在做AI耳机,它的终局就是AI更能了解一个人,未来AI一定会变成一个数字分身。这意味着以前的数据是服务商们为你提供服务去分析你,未来的话,当变成一个数字分身的时候,这个数据就变成你的个人价值了。我相信未来的隐私,不是一个企业能解决的,它包括从算法到法规,甚至到个人授权。
但对于我们来讲,合规性特别重要。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在算法上、架构设计上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记忆就会在端上,不会上云。我们设备出厂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密钥,加密的时候,算法会尽量让云端都不能随意去解读这个信息。但我感觉这个到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的企业文化,包括商业规律会限制你。如果你曝出一个事件说你侵犯了用户隐私,大概这公司就死了。
徐奕:明白,谢谢张总。赵总。
赵维奇:其实隐私从AR这个行业day one开始就面临。因为眼镜是个多模态input的集成,它有麦克风、有camera,还要做空间计算,要把整个场地进行扫描,本身涉及的就是高频的高敏感数据,包括人脸、环境。那怎么去解决呢?
我个人觉得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信任。这个信任是怎么建立的呢?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我们叫“开箱即合规”,特别是我们出海的设备,你在产品上线第一天,就要考虑到隐私问题,得有一些法律法规去规避,有一些用户条款去告知。第二个就是所有可能涉及到内容隐私的部分要被用户“可感知”。
比如可感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硬件层面。举个例子,我现在是AI眼镜,在拍照的时候就会有个隐私灯会响,在录像的时候会有一个始终闪烁的灯。这至少让我以及我目标场景里面的对象,就是我的数据目标,得知道我正在做这个事情。如果你不OK,你就可以前来制止我。
第二个层面就是软件层面。我们在收集原生data以后,就像微信做的一样,可能在本地做存储,或者把image提前加密了,我只是提取了我需要的部分,但这个并不会匹配到用户本身。另外我们有很多生态伙伴,他们开发APP的时候,你要告知用户,我们可能用到你的人脸、用到你的data。
徐奕:感谢赵总。因为时间有限,我就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可穿戴AI的隐私法规和后续的付费创新,你觉得后面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演变过程?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什么?
沈俊潇:基于我刚刚说的,我们有三个付费场景。第一个付费场景是给用户的。我collect memories(收集记忆)的时候,用户知道我能够用这些记忆来干嘛,比如说生成每天的摘要、highlights,自动剪辑等等,用户享受到这些便利,这是一个付费场景。
第二个付费场景是服务AI硬件公司。现在是硬件端、软件端、云端。一家公司把这三个东西都做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你大概率就把硬件、软件做好了,那云谁来帮你去host这些memories,同时帮你把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做好?这是我们第二个付费场景,我们服务AI硬件客户,让他们去power他们的AI能力。
第三类其实就是agents。未来的各种垂直行业,比如携程、Airbnb都有自己的agents。中间这一层到后面其实就像Chrome,你能去浏览各种各样的网站,但网站其实是有你的personal data的。这里可能也存在一个付费场景,就是agents怎么去拿到用户的memories。
徐奕:感谢沈总。后面三位嘉宾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点?
赵维奇:因为我们自己做生态,所以这方面可能会多一点经验分享。我们觉得硬件本身就是个入口,用户首先要买硬件。第二点就是我们觉得服务才是护城河,生态才是护城河,你提供的服务才是持续迭代、提供价值的一部分。
我们自己本身,合作伙伴有很多是分阶段、分阶梯性合作和商业化的。To C的部分更多的是我们扶持大家,我们是个平台公司。比如说所有的短剧公司、游戏studio、电影公司都跟我们合作,在我们的平台发行,我们有很多的分润。如果一个硬件变成一个平台公司,它服务的多元化就可以孵化出很多商业化的多样性。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要拥抱我们所有的生态伙伴,因为对于一个硬件来说,新的场景靠自己一家是很难打出来的,要靠大家去共同挖掘新的可能性。
徐奕:反正一句话总结就是AI硬件的创业道阻且长,大家一起共同成长。也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谢谢各位观众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