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一名悬疑编辑的坦白局

   日期:2025-08-08     作者:br0qf       评论:0    移动:http://chinazwhb.kub2b.com/mobile/news/104.html
核心提示:近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蔡骏全新悬疑小说《X的故事》正式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诞生的背后,是一位悬疑编辑深度沉浸的

近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蔡骏全新悬疑小说《X的故事》正式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诞生的背后,是一位悬疑编辑深度沉浸的“造梦”历程。


在文字构建的迷宫里,编辑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冷静的侦探,还是共情的旅伴?今天,文艺君邀请到《X的故事》的编辑万馥蕾,在这篇真诚到近乎“坦白”的手记里,一起潜入《X的故事》的创作核心。


图片

《X的故事》

蔡骏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今年5月,《生死河》《无尽之夏》两本书全新修订版推出后不久,蔡骏老师到社里直播。中午,蔡老师到三楼文学空间小坐休息,我激动地向他介绍装修、布局,手舞足蹈,准备大夸特夸一番。其间,同事拿着《谎言之子》来请蔡老师签名,蔡老师慢悠悠地说了句:“我来过的。”我们搬到三楼办公还不到一年,关于蔡老师曾进过直播间这件事情,毫无印象,一无所知。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很恍惚,仿佛身处巨大的时间黑洞一般,空间也变得不那么真实了。可见我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周围正发生的事漠不关心。


做书是另一种虚构


这种巨大的虚无感,到我开始编辑《X的故事》这本书时,更为强烈了。小说以日志开篇,跟随电脑前的X读完日志之后,转到X的视角。“凌晨两点”,第一个交叠的时间词。在我的设想里,日志部分应当从视觉上加以区分,可设计的更夸张一些,例如模仿QQ空间日志,铺灰色的底,等等。但喧宾夺主亦不可取,最终还是将关注点落在阅读本身,以比较简单的形式稍作区分。


图片

日志部分版式


“曾梦想成为一个像卡夫卡那样的小说家”,这就是他,张夜,一个喜欢卡夫卡的普通人。“二十岁时,张夜几乎每月都要写一个中篇小说,但从没机会发表”,他在QQ空间写日志,是单纯为了泄愤,释放情绪,还是以虚构的方式创作?不得而知。可X却当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日志中的人一个个接连死去,甚至连死亡现场都被完美复刻,这让张夜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生出令人头晕目眩、真假难辨的幻觉。


基于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我们尽量营造这种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氛围。环衬后的献语页,排版老师设计了一张由星空与X组成的图,图上是那句X的独白:“我已在地底,而你还看得见星空。”内文则在每一个章节的辑封页都加了一个磨损的、离散的X。黑白之间,X既是小说重要的人物,也是小说具有象征意味的重要符号,象征着未知、存在、救赎。


图片
图片

辑封页+献语页设计


做书常常要考虑上架、码堆,多用相对统一的开本尺寸,悬疑类图书常用16开,较为厚重。近一段时间,主流悬疑类图书开始向32开转变,这似乎也印证了当前读者阅读场景的变化。新版《生死河》《无尽之夏》在三校之后,又从16开改为32开。《X的故事》体例、篇幅适中,小说的叙事节奏很快,没有多余的内容,悬疑的手法与故事内容几乎浑然天成,非常好读。策划孙茜老师鼓励我们打破常规,用更小的开本,突出优势。《X的故事》得以成为一本称手的、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的小书。


在如今这个短暂、割裂、碎片化的时代,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啊,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读完只觉意犹未尽,适合二刷、三刷,每一遍都能读到新的内容。


图片

微博读者@Yadyra_迪迪晒图:下课休息时间看完《X的故事》


地底与星空


图书设计师柿原是蔡骏的读者,《谎言之子》《无尽之夏》《生死河》,包括这本《X的故事》,他都是读完作品后才开始设计的。我写了书籍装帧设计单和小说梗概、可使用的场景元素,包括对设计风格的预期给他。初稿设计师给了两个方案,讨论后,我们选择了人像的方案。关于设计思路,设计师是这样阐释的:“这个故事我完整读完以后觉得两个人的命运交织又分离,所以‘地底’与‘星空’这两个概念叠加‘抬头’与‘坠落’。我采用了一个线稿插画的形式,突出抬头仰望星空的同时,有一个人坠落在谷底。腰封部分追加了一个两人坐在河边的小插图,也是两个人真正开始对话的重要场景。”他的理解很对,感觉也对。小河边的插图后来被放到了封底。


图片
图片

封面初稿


图片

风格沟通


初稿中人是紫色的,很好看,有一种冷感的美,但似乎缺少了一些温暖和对美好的期待。几轮沟通、讨论下来,决定将冷色调改为暖色调,以专色金来印人像和星空。同时,增加一条白色的闪电。在黑之上,白色的闪电成为整个封面最亮的部分,象征着X短暂仓促的一生,一个现实世界的旁观者、审视者,一个只有黑夜的人。没有选用的那稿我觍脸向设计师要来做了海报,很感谢设计师。


图书的护封和内封都选用了艺术纸,护封用的是超感杰尼雅,这款纸有棉的肌理、质感,手感好,又有涂层,能满足满版印黑的需求。设计师在四川,没法儿跟印,幸好有出版科的专业老师和我一起去印厂,否则面对五彩斑斓的黑真不知该怎么选择了。跟印一次,能学到不少印刷知识。视觉设计和印刷之间隔着技术的鸿沟,设想中,印金的部分应该先露白,再套印,但实际情况是,星空、人像有非常多的细节,套印可能会出现偏差,无奈只能在黑色上印金。这样一来,金色的亮度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编辑的心似乎要永远装得下挫败感,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图片

印厂校色


随书附赠的还有一张线索分析图。其实小说中的案件分析推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人性的挖掘才是。不过一本悬疑小说,没有一张线索分析图总是说不过去的。这张图是另一位设计师设计的,她也是悬疑爱好者,尽管时间很紧,还是读完了小说,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她的视角很有意思,在她看来,也许操纵一切的其实是张夜。真好,好作品能让读者读到第三种文本!


图片

编辑的线索图草稿


图片

未裁切的线索分析图


这座城市有无数个张夜和X


书下厂的那几天,我像往常一样挤地铁3号线上班、下班,满脑子想的都是张夜和X。和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用笔很轻,语言极简,叙述留白,明明在讲悲惨、离奇的凶案,又常用戏谑、玩笑,加入一眼就能识破的谎言,消解那些暴戾、极端、血腥。比如X自称蔡骏,一个多么轻松的玩笑。“我听说蔡骏滴酒不沾”,X说自己是蔡骏显然是假的,蔡骏滴酒不沾倒是真的。


小说中对现实的描摹随处可以见,同学聚会、地铁、便利店、废弃的高楼,都是普通寻常的生活,可由此所塑造和建构的,却是背负着沉重童年的张夜,以及无边的孤独与黑暗。午休的公司里,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张夜的公司也是如此,没有人注意到他手边的仙人球,他“触摸坚硬的针刺,几滴血落到桌面上”。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大部分人成年以后仍然活在自己的童年里。如此想来,需要被治愈的不只是张夜,还有正在阅读的我们。


图片

编辑回家路上拍到的一张照片,小说入侵生活

看谁都像张夜


好吧,我骗了你们。成为悬疑编辑以后,我并不能坦白自己与张夜的相似之处。袒露自己的童年以及在大学期间被孤立的经历着实需要勇气,我承认自己还没有这个勇气。总会有人会轻飘飘地说,你看,你太软弱了,你太内耗了,你应该找自己的问题。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都愿意拥抱孤身站在童年的张夜(X和自己),对他说一句:不要自责,别人的错与你无关。


这个世界原本就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度过。


成为悬疑编辑以后,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胡编乱造、胡言乱语,打开了看待生活的另一种视角,真假参半。以上大部分内容,都可归于胡编乱造之列。我真正想说的其实是——由蔡骏编剧、导演,陈晓、邱泽等主演,陈建斌监制的同名电影《X的故事》预计今年上映,共同期待!




编辑 | 云琪

   排版 | 马玉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