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的谢向前,12年前一场大火导致他重度烧伤,半生辛劳也付之一炬。涅槃重生后,他创办起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带着众多残友种庄稼、做手工、开展生命教育,把 “不可能” 活成了 “我能行”。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2年3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对于建辉捐助人的关切,谢向前最大的愿望是,自己能够得到系统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宣讲能力,支撑中心的长远发展。
农耕记忆馆讲解员是一名脑瘫女孩——姜婉竭尽全力才能确保发音清晰,每一次,都会让参观眼中的同情渐渐变成敬佩。
爱心书屋管理员四肢高位截肢——周国民口衔毛笔,挥毫泼墨,自如洒脱的笔法令观者震撼。
同心农场带头人没有左臂——谢慧清最欣慰的是,他靠辛勤劳作修复了与儿子的关系。
线圈加工工作室骨干患有小儿麻痹——秦芳曾经只能靠低保度日,但现在靠灵巧的双手实现了自食其力。
这些在各自岗位上闪闪发光的残障人士,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创始人名叫谢向前。
2013 年的一场粉尘爆燃事故,导致谢向前严重烧伤、右手残疾,进而债台高筑、求职无门。然而,仅仅一年后,这个人如其名般永远向前的男子,就创立起了长沙市第一个农村非营利性助残机构。
一片曾经的荒地,如今已成为残障人士的逐梦场,那些折翼的生命,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绕过蜿蜒山路,靠近长沙岳麓区最南端的莲花山村,青瓦白墙的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在苍山翠影映衬下格外醒目。谢向前站在百亩菜畦间,烧伤的疤痕在盛夏的阳光下泛着光泽,十二年前那场大火,在他脸上刻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记。
1970年,谢向前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初中学历的他干过摄影、装过水电、也承包过工程。“橘子洲头毛主席雕像周边那一片绿化,就是我做的。”彼时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还在市区买了房,是村民们眼里的“大能人”。
2013年,他租下村里一片废弃场地,盘算着建厂创业再拼一把,可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戛然而止于7月12日。
那天,他正在清扫场地,突然一声巨响,粉尘爆燃的烈焰如猛兽般扑来……60%的重度烧伤让他在病床上躺了4个多月。遍体累累伤痕、手指扭曲变形、肢体功能受限,在经历了数次植皮手术后,半生积蓄都化为乌有,还欠下了30万元外债。
出院没几天,缠着绷带的谢向前就迫不及待出门找工作。“我不仅是父亲、丈夫,也是儿子,我不能倒下。”天生要强的他无法接受自己被社会抛弃,可现实却一次次无情打击着他。
屡屡碰壁后,谢向前求助于当地残联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有创业经验,不如把农村残友聚起来,做一番事业。”
这句话像种子落进了焦土,谢向前立刻行动起来。他东拼西凑了几万元,买下一辆二手面包车,挨家挨户走访残疾村民,了解他们的需求。
2014年7月,长沙首个农村非营利性助残机构——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在他的老宅挂牌。这,是谢向前的重生,也是附近残友们人生的重启。
起初,长久累积的自卑让村里的残疾人无法轻易相信谢向前,80多户残疾家庭,只有五六人敢来试试。
谢向前带着这几个“元老”开始四处寻觅订单。组装LED灯具、拼接凉席、拼装太阳能面板……他靠着以前的门路,零零散散揽到一些零活儿。“都不是什么大单,只能勉强度日。”
直到2014年,谢向前的诚意终于打动了湖南新华印刷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迎来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大单”——一批中小学生教辅材料组装和杂志装袋的活计。村里都是泥巴路,大货车进不来,6吨纸质材料,全靠谢向前一家人和残友们肩挑手扛,一摞一摞搬回家。这笔生意,为残友们带来20万元的收益,“总算是把中心盘活了”。
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残友们在组装书籍
然而因为路况太差,运输印刷品的车辆在村子里两度翻车,谢向前无奈只能终止合作。“要想富,先修路。”他四处“化缘”,在相关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把村子里的泥巴路铺上了水泥。
路通了,残友来的也多了。但他们情况各异,有的腿不便,有的手不灵,怎么才能人人有活儿干?
2017年,谢向前承包了30亩农田种植罗汉果。“谁料天公不作美,那年长沙连续一个月的大雨,冲掉不少作物。” 他的罗汉果也没能幸免。
站在泥泞的农田里,谢向前想出了新办法。他把30亩地划分成若干小块,开设了“同心农场”。农场采取“互联网+定制”模式,爱心人士线上租赁,农场残友负责耕种。这条路子盘活了农场,开辟了一条助残助农新路径,先后有100多名残友因农场而就业,邵阳汉子谢慧清就是那时加入的。
失去左臂的谢慧清如今是“同心农场”的带头人
认识谢向前之前,失去左臂的谢慧清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因残离婚后,他打牌、钓鱼,颓废到连儿子见了他都躲着走。2018年,他加入上善助残,凭借以往的农耕经验渐渐成为同心农场的带头人。几个月后的中秋,正在田里干活的谢慧清收到了儿子发来的100元红包和祝福信息,他潸然泪下,丰收的喜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家人的认可,找到了人生价值。”
在谢向前带领下,越来越多像谢慧清一样的残疾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良田”。
收获满满的“同心农场”
农场火了,谢向前又琢磨出新路子。
上善助残设立了农村残疾人阳光增收计划,免费给90户农村残疾家庭送鸡苗,请专家上门教养殖,长大后再帮忙销售。
与此同时,他又争取到一家工厂的电子元器件代加工业务,第一年就做到了40万产值。“不仅能就业增收,更让大家对残疾人刮目相看。”
在上善助残,残友们利用几台机器制作电子元器件, 第一年就做到40万元的产值。
望城姑娘秦芳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她因小儿麻痹导致行走不便,婚后带着孩子、只能靠打零工和低保勉强度日。经过培训和苦练,如今是线圈加工工作室的业务骨干,穿引铜线时,手指上下翻飞,速度惊人。稳定的收入足以让她自食其力,也给了她尊严和自信。
患有小儿麻痹的秦芳,是线圈加工工作室的业务骨干
目前,上善助残有常驻残疾员工34人,开展了700余次助残扶残活动,精准帮扶5000余人、560余户残疾人家庭,助力上百位残疾人就业创业。
2018年,“同心农场”项目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获得金奖。2019年,谢向前荣登“中国好人榜”,2023年又获评“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这是谢向前和残友们共同的荣誉。
“上善若水。“这是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名字的由来。谢向前总说,助残不能只解决吃饭问题,更要照亮心里的光。2018 年,他把祖屋改成农耕记忆馆和爱心书屋,搞起了生命教育。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石磨、老式橱柜、打谷机……”姜婉的讲解总能让参观者驻足。这个脑瘫女孩说话时脖颈绷直,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极力保持着清晰。因为先天脑瘫,她学说话、学写字……都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却靠勤奋获得了湖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文凭,平时爱写小说和散文,还是宁乡市作协会员。
脑瘫女孩姜婉(左一)是农耕记忆馆的讲解员
暑期里,农耕记忆馆一天大概有6场宣讲,每场持续40-60分钟,对姜婉来说是个繁重的体力活儿,但她从未有过一刻懈怠。尽管说话磕磕巴巴,但她竭尽全力的讲解总能引来热烈的掌声,甚至改变过很多问题少年。
衔笔泼墨的周国民常常会震撼到参观者
爱心书屋里,管理员周国民的 "书法表演" 更是震撼。因触电而导致四肢高位截肢的他,“练字”已经三十多年。他上半身顶住桌沿,脖颈用力下沉,衔住毛笔的嘴唇因常年受力而磨出了厚茧。墨汁在宣纸上洇开,身体轻轻晃动,当“行悟”二字带着墨香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时,满堂惊叹,这是他用苦练换来的奇迹。
“最好的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学生们在这里跟着残友们干农活、做手工,听姜婉讲奋斗,看周国平写字,体验残障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在这里,残疾人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在上善助残服务中心体验盲行
上善助残还组成了残疾人宣讲团,走出去,目前已经累计为学校、企业、政府等开展了500多场教育实践活动。
“手工业务是一个版块,同心农场是一个版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生命教育。”这是谢向前规划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组成了他的助残“版图”。
如今的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像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越来越多的残友、志愿者、爱心人士加入进来。谢向前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不以为苦。“德不孤,必有邻。”谢向前说:“活着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活,带领着大家好好活。“
风吹过作物,农田里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奇迹——为绝望者开就业之窗,为自卑者筑尊严之基,为社会注理解之泉,一个个曾被命运抛弃的生命,在这里重新扎根、生长,最终绽放出比阳光更灿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