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企业  使用  page  音视频  选择  搜索引擎  百度  个数  哪些 

贺兰山下,中国人有自己的金字塔

   日期:2025-07-30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861.html
核心提示:2025年7月,贺兰山下的西夏陵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很多人认识西夏王朝,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5年7月,贺兰山下的西夏陵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很多人认识西夏王朝,源于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这是一个神秘的西北王朝——曾与宋、辽、金鼎足而立。然而,真实的西夏远比小说更传奇:先祖党项人从青藏高原而来,创造了独特的西夏文,融合了佛教与儒家文明,打造了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强大传奇,却又因蒙古铁骑而湮灭于史册。


如今,贺兰山下的黄土冢群如沉默的巨人,诉说着党项人辉煌与悲怆的历史。




图片



走到西夏陵入口,可以看到四个巨大的西夏文:“大白高国”,这是西夏人对自己国家的称呼。


西夏王朝疆域最大的时候,约占今日中国疆域的十分之一,“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堪称河西走廊“一霸”。


也许算不上太辽阔,但回溯党项人的生存历史,你也会感叹一句“真不容易啊!”



图片

▌宁夏博物馆的西夏妙音鸟装饰 | ©视觉中国



党项人原为青藏高原的羌族分支,公元4世纪,党项人在鲜卑人的驱逐下,不得不拖家带口离开熟悉的家园,在青海和四川交界处(析支之地),小心翼翼地建设新家园。


一个不够强大的民族,连自己的姓氏都是可以更改的。


这时候的党项人自称“拓跋氏”,这可能源于与鲜卑融合,也可能是由于党项首领为了攀附鲜卑皇族,提升地位而效仿,才自称拓跋氏。



图片

▌西夏陵中的佛像雕塑 | ©视觉中国



之后,鲜卑人壮大的势头被崛起的吐蕃势力按住了,党项人在吐蕃和鲜卑的夹缝之中,艰难生存了一个多世纪。


公元7世纪中叶,鲜卑的吐谷浑王国被吐蕃灭国,但同一时期,中原王朝大唐崛起,党项人的“夹缝”处境并未改善,只是这次他们要在吐蕃和大唐之间做出选择。



图片

▌西夏陵三号陵内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 ©视觉中国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归顺的游牧民族实行了名为“羁縻”的治理策略,“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灵活治理,打破了中原传统“夷夏之防”的排斥态度。


也许正是大唐这份包容开放的气魄,对比吐蕃王朝的步步紧逼,让党项首领拓跋赤选择归唐。


唐太宗欣然接受,授拓跋赤西戎州都督,并赐皇姓“李”,党项部落也被安置在今日甘肃省庆阳一带。这里可游牧也可农耕,党项人终于可以缓一口气,开启长达两个世纪的休养生息。



图片

▌放牧于西夏陵旁 | ©视觉中国



然而,9世纪后期,唐朝开始衰落。随着唐朝的灭亡,中原进入了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


党项人在这些政权之间“灵活依附”,借此崛起成为西北藩镇,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势力,为日后西夏建建立政权奠定根基。


时间来到10世纪中叶,党项人又一次站在了夹缝中——这次是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和中原王朝的北宋。


只是这次党项人没有选择站队任何一方,而是尝试“自立门户”。他们“闷声干大事”,表面接受宋、辽的册封、模仿宋朝中央官僚体系、引入中原先进耕作技术……让党项摆脱部落联盟的状态,初具封建政权雏形。



图片

▌鲜卑政权下,出行的陶俑 | ©视觉中国



在前人的苦心经营下,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定都于兴庆府 ,也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


作为开国君主,李元昊无疑非常有魄力,他的一系列举措堪称西北地缘政治的华丽逆袭。


他废除之前的赐姓,改姓氏为嵬名,并自称“兀卒”(青天子),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西夏文,借此完成了一波去汉化,增强了党项的文化独立性。军事上,他统一河西走廊,击败宋辽,迫使两国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然而,这位壮志凌云的开国君主,传闻因抢了儿媳妇,被亲儿子削鼻而死,让人不免唏嘘。



图片

▌迦陵频伽像 | ©视觉中国



西夏的历史还充满了女性掌权的传奇,近一半统治时期由皇后或太后摄政。李元昊死后,其嫔妃没藏氏,立年仅一岁的李谅祚为帝,成为西夏的第一位女性掌权者。


没藏氏稳住了李元昊突然离世的动荡政局,她延续了李元昊时期的经济政策,在外交上运筹帷幄,于辽、宋之间周旋,稳中求进;同时大力推广佛教,使其奠定了西夏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稳定。



图片

▌宁夏博物馆馆藏,西夏陵中残破的瓷器 | ©视觉中国



没藏氏之后,那她的儿媳梁太后更是巾帼英雄,带领西夏进入了新的高峰。


历史上,西夏女性可以参军,并拥有首支女子正规军“麻魁”,约占全国兵力15%。她们不仅承担后勤,更直接参与作战,梁太后也会亲自上阵指挥杀敌。


1081年,宋神宗趁西夏内部分裂之机,发动五路大军进攻西夏,梁太后沉着应战,采取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策略,最终在灵州之战中大败宋军;次年,她又在永乐城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粉碎了宋朝的灭国计划。



图片

▌西夏陵博物馆之迦陵频伽 | ©视觉中国



小梁太后是梁太后的儿媳妇,也是她的侄女,在丈夫去世之后,她继承了姑母的政治遗产和统治手腕。她利用宋金对峙中,宋朝的弱势地位,多次对宋朝用兵,趁机扩大西夏疆域。


戏剧的是,小梁太后终结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暗杀。1099年,辽朝派使者至西夏,以“专权好战”为由将她毒杀。


西夏的女性掌权者总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引领西夏度过危机。正如西夏碑文所述:“当主少国疑之时,太后临朝,定策庙堂,威慑四方。”



图片

▌西夏陵博物馆馆藏迦陵频伽像 | ©视觉中国



西夏陵的9座帝陵中,只有7号陵墓主的身份是确定的——李仁孝。他在位期间,西夏进入全盛阶段。


他系统推行汉化改革,追封孔子为"文宣帝",翻译《论语》《孟子》等典籍,设立科举取士制度,建立中央官学体系。这些政策使西夏军事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形成了兼具游牧战力与农耕文明的“二元王朝”模式。



图片

▌黑水城遗址 | ©视觉中国



然而,西夏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1227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面对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西夏无力反抗。


灵州决战中,两军在黄河岸边相遇,西夏军惨败,尸体堆积如山,“伤亡十倍于蒙军”。走投无路之下,西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李睍投降。


《蒙古秘史》中记载,此时成吉思汗已病重,他留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投降时将其处决。”


1227年7月,西夏,这个横亘河西走廊的王朝政权,走到了尽头。成吉思汗也没能回到他熟悉的草原,病逝于六盘山。党项人后裔散落各地,再无力重返青藏高原。



图片



王朝逝去,只留下苍茫壮丽的帝陵供后人想象。


1937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宁夏平原,发现贺兰山下排列着一座座巨大的土堆,“从高空俯瞰,像南美洲的巨型白蚁堆。”在其所著的《中国飞行》一书中,能看到当时拍摄的西夏陵掠影,这是西夏陵首次向全世界露面。



图片

▌如同巨型白蚁堆的西夏陵 | ©视觉中国



1972年,贺兰山下修建军用飞机场,挖掘机突然挖出来十几件陶制品,一些砖上刻着一些和汉字很像、但又完全不同的方块字。西夏陵才被考古人员真正注意到,系统性的研究正式开启。



图片

▌宁夏博物馆馆藏西夏文木雕印版 | ©视觉中国



西夏陵现存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大型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以及多座砖瓦、石灰窑址。


在选址上,西夏陵西傍贺兰山,东眺黄河,背山面水、高敞开阔,各陵的空间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


在防洪系统上,西夏陵利用贺兰山洪积扇地形,以石块堆砌、黄土填充,有效抵御了千年来的山洪侵袭,至今保持轮廓清晰。可见当年的陵墓设计师花了大功夫,力图让西夏王朝的王孙贵族们享有长久安稳。



图片

▌ 还能窥见一抹恢弘的西夏陵 | ©视觉中国



目前9座帝陵,只开放了1-4号陵,其中3号泰陵是目前保存最好、最具特色的一座帝陵,相传这是开国君主李元昊的帝陵,但因缺乏直接证据,墓主至今成谜。


西夏陵融合了唐宋皇陵的规制与党项人的创新。每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布局,神道、阙台、月城一应俱全,但又在细节上有所突破。


沿神道前行,首先看到两边的阙台。中原帝陵的阙台大都是中规中矩的四方形建筑,这两座阙台却是圆柱形的,没有了砖瓦的包裹,只剩下黄色的夯土。



图片

▌李元昊3号陵泰陵,黄土夯筑的陵城神墙与圆锥形夯土门阙 | ©视觉中国



继续往前,可以看到左右两座碑亭的地基。在帝陵修建碑亭是西夏的特色,每座帝陵通常建有2至3座碑亭,用来替代中原帝陵的乳台,这是西夏在陵寝规制上的创新。


碑亭再往前,就到了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是一种独特的防御性附属建筑。3号陵的月城由东墙、南墙和西墙三面围合而成,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与陵城共同构成一个倒"凸"字形布局,可惜目前内部仅可见到石像生的模糊基座。



图片

▌俯瞰西夏陵 | ©视觉中国



月城往后是内城,内城从南向北为献殿、墓道和陵台。墓室位于陵台前的地下,可惜所有墓室均已遭毁灭性破坏。


文物是沉默的史官,站在遗址间,看着一个个被陪葬陵塔围绕着的帝陵,可以窥见当年西夏陵的宏伟壮阔,可惜我们已经无缘见到。而更多西夏王朝的故事,只能通过散落的文物去想象和复原。



图片



西夏陵的残破景象,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沉重的叹息之一。


究竟是谁摧毁了这座宏伟的陵墓群?从陵墓的破坏程度来看,最直接的摧毁者可能是蒙古军队。



图片

▌俯瞰残破的西夏陵 | ©视觉中国



成吉思汗死在了西夏的领土,这是一份深仇大恨。此后,蒙古大军对西夏实施了灭绝性报复,帝陵作为政权象征,被破坏的概率极大:地面建筑被焚毁,碑刻被砸碎,地宫被掘开泄愤。


明代《弘治宁夏新志》中“陵阙荒芜”的记载,以及银川民间谚语“昊王墓,且待元人来”,均指向蒙古人的毁灭性打击。



图片

▌ 苍凉的陵墓 | ©视觉中国



此外,自然侵蚀与后世人为活动——地震、明清时期军民取土筑城、近代盗墓活动等,也加剧了陵区的衰败。


更棘手的是,泱泱《二十四史》根本找不到西夏史,或许是元朝史官的刻意忽视,后世对西夏的认识,只能长期依赖零星的宋辽金史料。


这种破坏使得现代考古工作举步维艰,既缺乏完整的建筑遗存可复原其礼制结构,又因文献记载的缺失难以确认陵主身份。考古学家不得不在断壁残垣中寻找蛛丝马迹,例如通过6号陵出土的力士碑座推测西夏对中原礼制的吸收,或从鱼脊形墓道结构推断其独特的丧葬习俗。



图片

▌带着具有民族特色帽子的瓷人 | ©视觉中国



如果说蒙古人摧毁了西夏王朝的实体,那么20世纪初的文物劫掠则掏空了西夏文明研究的根基: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黑水城的盗掘,成为西夏考古史上的转折点。


黑水城始建于11世纪初,因临近黑水(额济纳河)得名。它是西夏北部边境的重要军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



图片

▌吴忠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 ©视觉中国



1909年,科兹洛夫以“科学考察”为名,携带沙皇批准的3万卢布经费,率武装探险队抵达黑水城。此次,他们在城内的官衙、民居、寺庙、佛塔等地,挖出了3本西夏文书本和30本西夏文小册子,还有佛塑、麻布和绢质佛画、钱币、金属碗等10个大箱子的物件。


文物寄回俄国后,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发现这些文物属于“西夏”文明,于是命令科兹洛夫再次返回黑水城,之后,黑水城30多座佛塔的塔身和塔基都被一一刨开,毁于一旦。



图片

▌回望历史的光辉 | ©视觉中国



科兹洛夫前后两次共掠走8000余件文献,其中包括西夏文-汉文对照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破译西夏文的关键文献;还有大量珍贵的艺术品——供养人画卷、金属铸像、木雕泥塑、佛经、唐卡等,比如罕见的彩塑双头佛像以及全球仅存的天盛元宝铜钱。


这些文物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与冬宫博物馆,占全球现存西夏文献的90%。



图片

▌驼铃悠悠,西夏的辉煌也渐隐于黄沙之中 | ©视觉中国



尽管遭受毁灭性打击,西夏文明仍顽强地藏匿于历史的缝隙之中。


贺兰山拜寺口双塔的西夏文题记,证实了党项人对佛教建筑的创新;青铜峡108塔群的梯形布局,则反映了西夏对汉地风水与藏传佛教空间的整合;而黑水城出土的星神壁画则证明西夏天文与占星术的发达……


站在帝陵的残垣前,呼啸的风声夹杂着八百年前的佛铃妙音,迎面而来。成吉思汗的六次征夏,最终让“唐古特”成为了一段远去的历史,但党项人创造的文明基因,早已通过西夏文、佛经、榆林窟壁画......悄然融入中华文明的血液。



图片

▌西夏壁画 | ©视觉中国



西夏陵的黄土冢,是成吉思汗的终点,也是党项英雄的归处。当申遗成功的欢呼散去,我们仍要面对历史的拷问:文明因交融而伟大,也因暴力而脆弱。


如今,鎏金铜牛的沉默、琉璃鸱吻的残光,与黑水城的文献一起,拼凑出一个王朝的剪影——它虽短暂如贺兰山的雪,却永远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星河。


“斗转星移,贺兰山下的风继续吹,断壁残垣在静静诉说:一切毁灭皆有回声,一切文明终将重逢。”




编辑/Tasia、cici

设计/April

本文地址:http://chinazwhb.kub2b.com/news/861.html     企库往 http://chinazwhb.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