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莫莫
责编/胡胡 圈圈
腾讯娱乐联合新娱乐合伙人,推出《戏中人》栏目,关注热播影剧综幕后。本期独家对话导演傅东育,聊聊热播剧《以法之名》的诞生、创作以及背后和演员的那些事儿。
同样是涉案剧,热播剧《以法之名》不同于大众熟悉的刑侦、检察类型题材电视剧。它讲述了司法系统内部打伞破网的故事,以“刀刃向内”彰显了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剧播出后,豆瓣开分达7.6分,集均有效播放量(根据云合估算)破千万。
这是继《破冰行动》《冰雨火》之后,在涉案剧领域,傅东育导演的又一口碑之作。从2019年至今6年间,傅东育导演只产出5部作品:《破冰行动》《理想照耀中国》《冰雨火》《风吹半夏》《以法之名》。每一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每一部面世后都成功引发了关注。
在创作道路上,傅东育导演是如何探索的?从本期《戏中人》里,也许能找到些许答案。
傅东育导演
以下为傅东育自述:
谈创作:剧本打磨三年,换了三拨编剧,直到杀青前日还在优化
自初次接触最高检提出的 “检察侦查”这一选题至作品最终呈现,《以法之名》整个创作周期历时三年多。“检察侦查”这个题材新颖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陌生感。我们从零开始,不断地下生活,不断地调整思路,一步步搭建剧本。这期间总共有三到四次方向性的调整,也就是经历了三到四次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几波编剧不断接力,“地基”慢慢建立起来。
长达三年的创作,我们主要面临着两大难点。其一,作为检察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聚焦的是司法腐败问题。当公检法司人员犯了职务性的错误,或腐败、或渎职,不作为,我们普通百姓该怎么办?当作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体系出了问题,我们该去哪里寻求正义?“刀刃向内”是这部剧的核心主题之一。同为涉案剧,检察题材要注意的是,不能穿着检察服做公安的事情。而编剧们写到这类涉案剧,往往会用公安思维去写。这样一来,很容易陷入以前警匪戏或者悬疑剧的窠臼里,这样写出来的就不是检察向的作品。
第二,如何让剧里的角色人物立得住,让观众记住。我们往往会陷入到戏挺好看,情节也挺热闹,反转也挺多,但人物没有那么好看;或者只有几个人物非常出彩的情况。我觉得这个创作思路不对,如何使你的主人公、主要角色、正面角色,或者说群像戏,不管好的、坏的人物都有一种鲜活的色彩、鲜明的个性,这也是需要打磨的。所以在人物塑造上,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加上检察官是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职业,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下生活,不断地总结,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检察官人物形象。
在拍摄中,慢慢地随着演员的进入,角色在鲜活起来,情节也越来越有自己的脉络走向。在大框架不动的情况下,随着有效素材量越来越多,越来越觉得这个戏还有各种可能,越拍越觉得剧本还可以调整,所以,一直到杀青前一天晚上,我还在改第二天拍摄内容。
论人物:“至死是少年”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没有将笔墨或者重心放在谁是黑社会、怎么打掉他们、这个案子会有多大,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执法过程中人物的内心矛盾、人情羁绊以及身处人情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以法之名》亦是对我们从人情社会迈向法治社会实践过程的艺术呈现。在这一进程中,执法者作为一线工作人员为实现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而必须割舍个人情感,其中充满了人性的挣扎,这个表达是很困难的。
《以法之名》在类型上属于涉案剧。涉案剧在戏剧表达上天然具有极致对立与不可调和的矛盾属性。在这种境遇下,人才会迸发出极致的人性光芒或丑陋,才会有极致状态之下人性的撕裂和某种人物关系极致的转变。这些都是从戏剧本身来说,我比较在意而且非常希望表达的内容——只有在一种极致的状态之下,人性那种微弱的光芒才会被放大,人性的善良在恶面前那种无力的抵抗才会显得弥足珍贵。我对这类题材是有着天然兴奋感的。
《以法之名》中充满了人性的挣扎
基于此,剧中男主角洪亮被设定为一个人到中年,略带疲惫的公务员,最后被顶到善恶极致对立的墙角时,他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初心与理想,哪怕最后“刀刃向内”这把刀砍向的是自己,也在所不惜。这是这个作品的动人之处。
我觉得类型化创作不仅代表着观众接受作品的形式感,更关乎叙事对观众情绪的引导与情感的触动。如何让作品引领观众跟随情节发展、人物设定及人物关系的变化,最终抵达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愉悦的同时产生感动,是创作者需要终身学习的课题。尽管不同故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精神感染,始终是文艺作品的终极追求。
谈选角:张译实现新突破,蒋欣打破概念化人物
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是张译。
在塑造洪亮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就认为张译挺合适。他是一名有想象力、有天赋但依旧很努力认真的演员。但合作之初,他对于再次饰演一名公检法的从业人员是有担心的,怎么能够不脸谱化,怎么能够不概念化?在深入交流过后,他感受到能在这部剧中实现新突破。当我们分析同频时,就可以一起创作了。
审片的时候,包括最高检的同志在内,大家看了剧都说“译哥这个戏有一些突破,有一些改变”。在他的演绎下,洪亮这一角色大家看起来很生动,这背后是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功课。
张译这次有一些突破,有一些改变
和李光洁是《风吹半夏》之后第二次合作。李人骏这个角色在我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李光洁,我觉得从形象、气质,一个中年检察官的状态到心里所背负的那些事,他应该都是手拿把掐的。当时我认为这个角色塑造得并非那么饱满,但是他最后的呈现却非常饱满,这是演员赋予角色的思考和表达。他有很多场戏出乎我的意料,在剧作的基础之上给予了更高级的表达。
李光洁的表演令角色更饱满
蒋欣饰演的郑雅萍,最高检的同志在审片结束后说: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一个女检察官的形象。这个角色是有原型的,原型看完之后也说,“天呐,她比我更像‘我’”。这是对蒋欣极高的肯定。
感谢蒋欣对角色赋予的所有加持。原本在剧作当中,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化的检察官,很像《破冰行动》我接手时吴刚的角色——公安局副局长。我曾感谢吴刚老师,我说这个人物全是官言官语,我不觉得有什么演头。但吴刚说:有的演。蒋欣这次也是如此。
初次见面时,她说“导演,你相信我能把这个角色塑造好。”我说你确定要演这个角色吗,这是一个偏概念化的人物。她很笃定地说“可以”,“我想穿上制服,我想演这样的女检察官,我想在这里面表达情感。”她的热情和创作的欲望感染了我,让我觉得可以试试。她真的给了我惊喜。
蒋欣饰演的郑雅萍得到原型人物的肯定
这部剧中带给我惊喜的演员还有很多,比如饰演张文菁的董晴、饰演周梅的徐梵溪等等,杨烁这次也是一改以往荧幕上所呈现的形象。万海这个角色给到他的时候,他一度很疑惑,“你确定这个角色适合我吗?”我说“适合”。造型出来就证明是成功的。他的眼神中既有角色的戾气,也有角色的悲悯。我不想找一个演了很多恶势力或者是所谓挂相的黑社会,我觉得没有意义。为什么不给观众新鲜感呢?
这次用了很多《风吹半夏》里面的熟面孔。对此我不避讳。到了我这个年纪,愿意用熟不用生,我知道这个演员的能量有多大,底线最差能到哪。另外就是演员很脆弱,必须要在熟悉的人、熟悉的导演面前,才能把情感掏出来。演员和导演之间信任度的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到最后,大家彼此有信任感了,一个戏也已经拍完了。同样的角色,与其用生人,不如用熟人,保证戏的质量。我在意的是演员的表演风格是否与我相同。既然他们的表演状态和我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那么剩下的就交给角色。不同的故事、角色,以及不同角色之间人物关系的组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只要他是好演员,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光彩。
谈传承:薪火相传,在我这里不是喊口号
《以法之名》我是导演之一,联合导演是郑世龙。他作为85后导演,我能从他身上看到年轻一代导演们的努力与闯劲。无论从审美上、能力上,都不比我们差,他们缺的只是见到更大场面和与更著名的演员合作时,对宏观的控制力与见识。类似作品他们拍过几次之后,就可以从容淡定地调控更大成本的作品。
培养年轻演员这个想法源于2021年,《理想照耀中国》的筹备期间。我在北京见了不下七八十位年轻导演,最后筛选出16位导演。开机后,我天天各个组到处飞,现场都是他们自己在拍摄,拍得很好,都是大演员,合作得也都很好,每一个单元拍得都是那么动人,到现在豆瓣还保持着8.2的分数。那时我突然发现,年轻一代真的比你拍得好,你不要认为自己很牛,真的。
那部戏拍完以后,那群导演也不愿意走,问“导演,还有这样的机会吗”?我说我很愿意带带他们。我跟他们说,傅东育的肩膀虽不高,但如果你觉得踩着还有用,你就踩。
“薪火相传”这四个字在我这里不是喊口号。这个行业是得要薪火相传的。传帮带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予年轻一代导演们机会,中国影视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