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人而言,内容是很好的杠杆工具。
你写好一篇文章、录好一期播客、或者开发一个软件,你的创造性劳动只发生一次,它的价值却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传播,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然后你就可以通过吸引大量用户/涨粉,再通过广告、增值服务、订阅等方式盈利。
但在过去,虽然内容杠杆很诱人,但创造出高质量的内容依然是困难的,需要专业的技能和投入大量的精力。而AI就像一个超级放大器,给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创作能力。
接下来我会按照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这四种最核心的内容模态,对上半年最热门的AIGC案例做一个复盘。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现象级创意玩法的出现,几乎都与底层AI模型能力的关键性升级紧密相连。
很多网友会把跟AI的对话 / AI的深度思考过程截图分享到社交平台,比如DeepSeek的“用户这下彻底怒了”已经被做成了表情包广泛传播。
大家很热衷于问AI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情感困惑、职业迷茫、人生意义…… 以及“弱智吧”问题,这类内容几乎形成了一种模式:当我问AI……它的回答……
还有很多人用各种奇葩设定跟AI聊天,跟AI玩情景小游戏,比如扮演皇帝和奴才等,问AI如果你明天就要关停了,你会对我说什么?
用户之所以会被这类内容吸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于AI能给出如此有“活人感”的回答感到新奇和惊讶。
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模式,低成本、高共鸣,重点是问什么问题、AI的回答是否有节目效果。
还有今年上半年有一个很火的游戏叫“猜病”,用户扮演医生,通过AI病人的症状判断其得了什么病。很多网友不按常理出牌,虽然不懂医术,但略懂一些拳脚,既然猜不出来你什么病,我就把你打骨折,然后判你骨折……这些脑洞大开的互动截图在社交媒体上很火。
今天上半年,随着GPT-4o、Gemini、豆包、Flux等模型生图能力的升级,涌现出了很多有趣的usercase和新玩法。
比如豆包的一句话P图、AI生成的真实感自拍。现在AI生成图片已经步入了一个更狡猾的阶段,比如利用轻微过曝、模糊来制造一种真人拍的错觉,伪装成普通人的日常抓拍。
基于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平庸自拍”提示词衍生了很多生图创意,比如AI猫猫 / 金丝熊自拍、AI Coser对镜拍、国外演员中国行自拍……
IP二创是AI生成图片最火爆的应用场景,IP自带流量是破圈的关键比如《哪吒2》角色时装秀、敖丙专列、结界兽冰淇淋、《驯龙高手》没牙仔主题乐园、地标变jellycat风的毛绒玩具、二次元角色走进现实……
AI翻唱、用AI配音魔改经典作品、AI生成播客是AI生成音频的热门应用场景。AI生成视频是所有模态的一个终极融合,也是技术复杂度最高、成本最高的。AI宠物剧情号是其中一个很火的类型,第一人称视角的AI vlog、AI宝宝播客、ASMR解压视频最近也很火。
还有一类内容是真人用AI整活,或者build something great。比如AI图灵测试、骗子酒馆、赛博斗蛐蛐,让DeepSeek玩《底特律:变人》……
还有人把豆包调成自己声音给朋友打电话,用一种轻松、恶作剧的方式展示AI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可以“以假乱真”到何种程度。朋友接到电话后的真实反应,AI说出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这种“穿帮”的瞬间很有节目效果和笑点。
把AI生成的、看似不切实际的东西,一步步还原出来,也是越来越普遍的内容创作趋势。AI设计的食谱味道如何?AI设计的妆容真人化了会不会翻车?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整个视频充满悬念,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很有看点。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有个科技三定律,描绘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新科技的不同态度:从习以为常到热情拥抱,再到难以理解甚至抵触。对于出生在AI时代的人来说,AI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水和电一样自然。
未来,AI很可能不再是产品和内容的噱头或加分项,而是会变成一种稀松平常的标配。掌握AI工具不再是优势,而是内容生产者的基本技能。谁能更有效地利用AI提高效率和质量,谁就能脱颖而出。内容质量和创意本身依然是核心竞争力。同时,提供有价值且可信的内容,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