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角大楼被爆正在起草将战略重心转向本土和西半球的新国防战略时,大陆的反应显得意味深长。解放军退役大校周波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标志着美国全球实力的"不可避免"衰退。
在他看来,美国已经无力维持遍布世界的军事存在,这种战略收缩与当年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回流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在国力相对衰落时的自我保护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略转向发生在中美竞争白热化的敏感时刻。
从特朗普2018年国防战略直指中国"经济恐吓邻国",到拜登2022年版本将中国列为"最全面挑战",然后再到现在,华盛顿对华强硬立场似乎出现了微妙变化。
虽然言辞上仍保持对抗姿态,但实际军事资源配置正在讲述另一个故事:国民警卫队被调去支援洛杉矶和华盛顿的执法任务(图1),军舰和战机被派往加勒比海域拦截毒品,这些动作都比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来得更实际。
对台湾而言,这种转变堪称噩梦般的信号。
周波毫不客气地指出,当美国忙于应对内部挑战时,很难再有足够精力关注外部事务。但吊诡的是,几乎所有观察家都认为对台军售不会因此减少——毕竟军火生意利润丰厚,完全"符合美国利益"。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威克访台时承诺的"联合武器生产"就是明证,这暗示美国可能要求台湾提升自主防御能力,同时继续从中获利。
新加坡学者法扎尔点出了问题的关键:特朗普政府政策的"混乱和不一致"正在加剧盟友忧虑。一边对盟友征收惩罚性关税,一边要求他们配合对抗中俄,这种矛盾行为让地区国家无所适从。
如果美国确实收缩在印太的军事存在(图2),地区国家将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策略,很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但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荒濑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美国绝不会放弃台湾,因为台湾是"第一岛链"防御体系的关键支点。
在他看来,西半球安全恰恰依赖于在太平洋前沿遏制中国军力投射,而台湾就是这个防御链条的"基石"。这种观点揭示了美国战略思维的内在矛盾——既要收缩战线,又舍不得放弃关键地缘战略要点。
中国大陆方面表现出谨慎的乐观,但也很清楚特朗普政府(图3)的不可预测性。法扎尔警告说"过早庆祝是有风险的",这句话道破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美国战略调整可能带来短期机遇,但长远看,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这场战略调整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内在困境:想要减少海外承诺,却又无法放弃传统地缘利益;试图集中资源应对国内挑战,却又担心权力真空被竞争对手填补。对于地区国家而言,最明智的做法可能是避免选边站队,同时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和区域安全对话机制。
美国战略转向正在创造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一方面是多极化进程加速,地区大国获得更大战略空间;另一方面是国际规则面临重塑,传统联盟体系承受压力。
在这个过渡期,误判和意外的风险显著升高,特别是台海局势可能进入新的不稳定阶段。各方都需要重新校准自己的战略预期,在动荡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