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女儿 “小升初” 的那些事儿,权当是给朋友们一份经验参考,若有不合心意之处,还望海涵。
要是你也碰到了我们曾踩过的 “坑”,真心希望能帮你早日避开;如果你有更优的选择和条件,那真是要由衷祝福 —— 毕竟,世上再没有比 “少些烦恼” 更实在的幸福了。
接下来写下的,是我们那段日子的亲身经历,还有当时那些反反复复的纠结与考量。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聊“小升初”,就不可避免地要聊一聊“幼升小”。
女儿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她反应比较慢,学习能力不太强;从性格上来说,她慢热、矜持、胆小。
我们居住的小区,有两家幼儿园可以就近选择:
一家是国际幼儿园(有几个外教,大部分还是中国老师),因为不考虑走国际路线,而且这家国际幼儿园的学费比较高(两年后,这家幼儿园学费直接翻倍了),所以就直接放弃考虑。
另一家是普通民办幼儿园,我去门口蹲守过,早上孩子们都进园了,大厅里、教室里还是黑灯瞎火的,竟然舍不得开灯,所以也就干脆放弃考虑了。
转机出现在后来爷爷奶奶买房时。
我们偶然得知,那个小区新建的幼儿园,竟然是和市里一所顶尖的机关幼儿园合作开办的。更难得的是,合作园的老师全由这家机关幼儿园亲自培训了三个月,我们赶紧给女儿登记了信息。
幼儿园开园那天,我们带女儿去参加了半天体验。短短几个小时里,就能看出来老师们特别有耐心、有爱心,女儿更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
同时,那家合作的机关幼儿园最出名的,就是它们每天给孩子们设计的运动项目——这点恰好很对我的胃口。
接下来到了“幼升小”的时候,我们也面临着两个选择:
我们曾考虑过幼儿园附近的某头部民办附小,这所学校名气很大,不仅生源优质、学生成绩拔尖,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是很多家长口中的 “梦中情校”。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里的老师默认学生基础都很好,上课时很少细致讲解,即便讲了进度也快得惊人,布置的作业更是多到离谱,而且大部分题目都超纲了。
离家距离远(依然16公里),学业压力大,这让我果断放弃了这所学校。因为从幼儿园大班教她学基础知识时,我就清楚地认识到,女儿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 —— 很多内容要反复教才能懂,上午教的下午忘,下午教的晚上忘,今天教的明天又没印象。
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说家长对孩子的预期会一路下调:幼儿园时盼着考清华北大,小学低年级觉得能上 985 就行,中年级降到 211,高年级退而求其次希望能上一本,到了初一觉得二本也能接受,初二初三只盼着能考上高中,高中阶段甚至觉得能念完就好…而我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就知道她是个极其普通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告诉她,做事要努力,只要尽力了,无论结果如何都该无怨无悔地接受。
我很清楚,某大附小这样的 “神校”,无论是从女儿的性格还是学习能力来看,都不适合她。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她每天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最后否定自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三年幼儿园的接送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 “距离” 有多重要。
我家情况比较特殊,孩子爸爸常年出差,爷爷奶奶住在另一个城市,根本帮不上忙。虽然他们在我们这边买的房子就在幼儿园旁边,但交房时,女儿只剩半年就幼儿园毕业了,根本没用上。那三年里,晚上别的孩子都在家玩了,我们还在路上奔波;早上别的孩子还在睡觉,我们就得出发。夏天还好,冬天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对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所以我真心觉得,学校离家近,对孩子和家长都是种幸福。这种想法一直影响着我,后来不管是选兴趣班还是学校,我都会把 “距离” 当成重要因素认真考虑。
综合这些原因,小学时我们选了户籍对口的公立小学。当时考虑的是,这所对口小学能 “进可攻、退可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女儿学习成绩好,“小升初” 时可以去参加适合她的民办学校择校考试 —— 这是 “进”;
而且我们这边 “小升初” 有个 “地段生” 政策,指的是入学时没择校、且小学六年没转学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 “小升初” 没择校,由教体局分配升入初中,且初中三年没转学,到了中考时就能以 “定向生” 身份享受20分降分录取。这20分对普通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这就是 “退”。
家门口的学校还有一点好,走路到学校只要10分钟。

然而,教育改革的浪潮无人能挡。
女儿三年级时,“双减” 政策落地,民办初中 “掐尖录取” 的择校考试被取消了。自此,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路变得清晰又受限:
原本 “进可攻” 的路,这下全凭运气,实在不靠谱;而 “退可守” 的对口初中又很差。好在 “定向生 20 分降分” 的诱惑还在,加上女儿两年小学里展现出的努力和自律,让我觉得她有机会进入 “推优” 名单,便没考虑过转学。
女儿就读的这所公立小学本部,其实是所 “菜小”。几年前还是村小学,后来随着所在区域 “撤县设区”,才升级为区属小学。不过好在学校抓成绩很实在,在校长带动下,每个单元都有测验,期中也会组织考试,这一点倒让人放心。
“菜小” 的优缺点都格外突出。
先说缺点,“菜小”的生源算得上糟糕。一二年级时问题还不明显,从三年级开始,一节课里,老师大半时间都在维持纪律,能用来讲课的时间寥寥无几。到了五六年级,情况更夸张,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已经屈指可数。
不过 “菜小” 也有它的好处:老师课内讲解不多,回家作业和寒暑假作业也少,孩子反而有了更多自主时间,可以用来预习、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学校做得不够,我们尽力在校外补足。有能力为孩子托举,这也是我们敢于选择“菜小”的底气。
幸运的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女儿反而成长得很好。
这得益于在入学前,我就跟她说清了选择:
“咱们本来有机会去某大附小,但那里的孩子大多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奥数、考 KET,咱们没学过,开开心心过了六年学前时光;而且那类高压环境不适合你,去了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热爱,所以咱们放弃了。
现在这所小学确实不算好,但只要老师讲课,你就认真听;有不懂的,回家咱们一起补。咱们靠校内认真学、校外多补充,慢慢变优秀。”
阅读和家庭教育也帮了她不少。她爱读名著,尤其喜欢名人传记,比如珍・古道尔的故事(相关传记有《大地的窗口》和《希望之书》)、《了不起的女性》,这些书里的人物成了她的榜样。

家里给孩子买了不少讲女性力量的书籍
一二年级时,她成绩中等,虽然语文、数学也能考95分左右,但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是双百。好在老师很喜欢她,总给她鼓励,一点小事就表扬她,还给了她不少机会:让她代表新队员发言、主持学校活动、担任班干部……
后来全班多数同学在三年级遭遇 “成绩滑坡” 时,她稳住了;到了四五六年级,其他人成绩大幅下滑,她依然稳稳地往前冲,从班级中游一路升到班级前2、年级前20(全年级共 10 个班)。
女儿的自律也很让人惊喜。她爱吃辣味零食和冰激凌,但周中从不吃,怕吃坏肚子影响上学;她有自己的平板和手机,却从不沉迷,只把它们当学习工具,只有周末和假期才会打打游戏、看看视频;平时坚持跳绳,假期早起跑步…… 有时我都觉得可以休息了,她却非要把事情做完才停。
她也从不盲目自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接纳。她跟我说:“我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人,所以更要努力。如果把不同的人比作不同楼层,总层高15层的话,我可能在12层,那我就努力做到12层的天花板。” 我特别赞同,努力做到最好,但不做不切实际的梦,接纳自己,就不会内耗。
这种认知,在她受邀参加优质公立初中的 “冬令营” 后,变得更深刻。营里有几个来自其他区民办小学的孩子特别优秀:初中课程大半都学完了,连高中数学的排列组合都懂。而女儿能把课内内容学到这个程度,已经费了不少功夫。见识了真正的优秀,她没被打击,反而乐观地分析自己的定位,和我一起商量初中计划,制定中考目标。
正是这份对理想的笃定和向往,让她在多数同学荒废学业时,能守住自己的节奏,知道要为理想努力;在大家沉迷 “霸总文”、整天做 “花痴梦” 时,清楚自己该追寻什么;在被个别同学排挤时,能坚持不迎合、不妥协。老师也私下跟她说:“做好自己就好,不用非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家人的支持、老师的理解、好朋友的陪伴,也给了她满满的温暖,让她在 “菜小” 的复杂环境里,稳稳地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女儿不止热爱阅读也热爱运动
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老师告知大家:本市一直有 “小学推荐优秀毕业生” 政策,优质公立初中会综合孩子四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上学期的成绩,录取全年级前 30 名的学生。其实早在三年级时,我就通过咨询培训机构和往届毕业生,了解到了这个政策。以女儿每学期的成绩来看,她完全符合推荐条件。
正因为提前摸清了政策,我们早早就开始准备。
除了成绩稳定,女儿每学期都是校级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校鼓号队指挥,她和队员们一起参加市级鼓号队评级与比赛并获奖;她既是班级学习委员,也是大队部学习委员;每年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竞赛,她都能拿到一、二等奖;运动会上也总有她的名次;每学期参加《语文报》全国同步作文竞赛,20 多篇作品获奖(多数是金奖),另有近18篇习作发表在全国优质作文杂志上…… 五年级时,她还被授予市级 “三好学生” 称号。

女儿写的诗,发表在杂志上
与此同时,我也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只要班上有活动需要家长参与,我几乎都会报名。
孩子在校不惹事、成绩好、品德端正,家长又全力配合学校工作 —— 虽然我从没给老师送过礼,但我坚信,女儿理应出现在 “小升初” 的推荐名单里。
六年级上学期还没结束时,班主任突然打电话约我见面。我立刻猜到是关于推荐的事,只是有点疑惑:往年都是4月初才定名单,今年怎么这么早?见面后,果然是讨论推荐的事。
但和往年不同的是,我们10个被初步提名的孩子(每个班1名),都没有当场签协议。就这样,我们在忐忑中等到了六年级下学期 —— 全市 “小升初” 的大幕拉开,民办学校开始征集简历,我也陆续接到不少民办初中的电话,有好有坏。
可直到 “小升初” 正式报名,我们这 10 个孩子都没接到那所优质公立初中的录取电话。我开始焦虑了:一旦摇号不中,女儿就只能被分配到那所 “渣校” 托底。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另寻出路:
我给她报了一所民转公初中的摇号。这所学校离家步行15分钟,以前是全区生源和教学质量最好的,其他区的孩子挤破头都想进。但实行摇号后,质量下滑了一些,这也是很多优质民转公学校的共同困境,从侧面说明:一所好学校,师资和生源缺一不可。
期间还有一所优质民办学校联系我(因为田田是市级 “三好学生”),但学校很远,必须住校,周末开车接孩子要 1 个多小时,还得走高速。女儿不愿意住校,我也不放心,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
我家小区旁边还有一所公立初中,是那所优质公立初中的分校,刚成立三年,今年是第三年招生。虽然它对口另一所小学,女儿所在的小学毕业生一般不会被分到这里,但我还是去了解了情况:根据初二一次统考,它在几所分校中教学质量最好(当然,一次考试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校长是本部派来的,我甚至通过学校公众号找到了他的视频号关注着,心里盘算着:如果摇号不中,就通过视频号发田田的简历试试。我还认识这所学校的家委会主任,拜托他帮忙把简历交给校长,校长是语文老师,女儿那么多获奖和发表的习作,或许能打动他...
我和女儿还约定:六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考试好好考,哪怕真去了 “渣校”,也要进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想考高中,老师也会盯得更紧。我们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实验班也像现在的小学班级一样混乱,就转学、请假在家自学,或者去培训班全托(需要多少钱我都打听好了)。
就这样,女儿的 “小升初” 有了几个选项:
最坏的打算做好了,女儿也在全力以赴。
转机就在这时出现了。根据教体局公布的当年 “小升初” 政策,我家女儿可以就读小区旁边的那所公立初中分校,也就是前面说的第 4 个选项(看来买房真得选旁边有学校的啊)。
因为早就了解过这所学校,连简历都不用准备了。加上离家步行只要3分钟,我们都很满意。当时就想:哪怕优质公立初中不录、摇号不中(毕竟 2000 多人摇 100 个学位,几率太小),有这所学校托底也不错。
后来摇号结果出来,果然没中。那天晚上,不少家长去优质民办学校排队等补录,学校对补录学生的成绩要求也水涨船高,有的甚至要求三科 297 分以上。可各区考题难度不同,有些区能考到 280 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彻夜排队的家长们,可怜天下父母心
事情的发展往往都是一波三折、柳暗花明。
就在我们以为尘埃落定时,突然接到了那所优质公立初中的电话。田田被录取了,让我去交《申请书》。那天我特意发了条朋友圈,用很含蓄的方式讲了这件事,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花友的朋友圈截图
现在回头看这一路,我个人觉得,普通家庭一定要仔细了解学区情况,包括对口小学对应的初中。有时候不能完全指望政策,毕竟 “计划赶不上变化”。平时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比如争取市级、区级的奖励;培养一个特长,多去参赛获奖;和老师处好关系,多沟通、多帮忙、多承担班级事务;和孩子搞好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对你“无话不谈”,及时帮他疏导情绪。
更重要的是,学习不要过多依赖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其实更重要。
以上就是我们的 “小升初” 故事。
最后,愿所有孩子和家长都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