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街道西津桥社区国学讲堂飘来阵阵鲜香,六宜楼苏帮菜非遗传承人毛祥师傅受邀为辖区儿童带来一堂生动的苏式三虾面制作课。这场融合历史、美食与文化的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更在烟火气中播撒下传统技艺传承的种子。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5/092452912.jpg" alt=""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chinazwhb.kub2b.com/file/upload/202508/05/092452202.jpg" alt="" />
“三虾面是苏州夏季时令的‘鲜之瑰宝’,其名源于虾籽、虾脑、虾仁三者的巧妙结合。”毛师傅以一段生动的历史典故开场,将孩子们带入百年前的姑苏食肆。他娓娓道来,三虾面源自民国时期,因选料苛刻、工序繁复,最初仅为大户人家宴席珍馐,如今已成为苏州非遗美食的代表之一。
课堂现场,毛师傅展示了一碗标准三虾面的“黄金配比”:虾籽需取自抱卵的河虾,虾脑要取雌虾卵巢,虾仁则选青虾尾部最弹嫩部分。他特别强调:“三虾面讲究‘现剥现做’,虾籽需在24小时内完成剥取、炒制,错过时辰便失了鲜味。”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毛大师用铜勺轻推虾籽,在文火中渐成琥珀色,方知“时间味道”的深意。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毛师傅现场演示“三虾拌面”的绝活。只见他左手持面勺快速挑动银丝细面,右手将三虾浇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手腕轻抖间,虾籽均匀裹满面条,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座位上的孩子们看得口水直流。最后,每位小朋友都品尝到了毛师傅制作的三虾面。
通过这场特殊的非遗进社区活动,孩子们在味觉记忆中建立文化认同。当非遗遇见童真,传统技艺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化作掌心的温度、舌尖的感动,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雷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