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庭阳
李文宇
《中国经济周刊》:企业如何用知识产权出海提升竞争力?
李文宇:第一,用知识产权保护好产品的市场布局。第二,加强技术研发和专利的持续性布局。企业只有在创新和专利方面持续投入,才能促进产品质量性能不断提升。第三,深化专利运营工作。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的专利布局,一方面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技术创新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专利许可、运营得到回报,更好地平衡付出的研发和创新成本。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收获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李文宇:首先,国外企业的专利不是每个都牢不可摧,只要企业足够专业,研究足够深入,应对方法足够充分,照样能够在海外知识产权诉讼中不落下风。
其次,知识产权数量多固然重要,数量质量并重则更好。
再次,互相合作共同应对。国内同行之间抱团取暖,针对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诉讼对手,一起献计献策、分担成本。
最后,建立开放合作的国际关系。要充分发挥国际专利组织的作用。国际专利组织的支持,是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保护工作的重要认可。要注重和当地法律服务机构的合作,获得更为专业、优质的涉外纠纷应对建议。
《中国经济周刊》:在知识产权出海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哪些良好机制和模式?
李文宇:首先,我国发布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和工作推进计划,每年针对知识产权重点问题,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研究,组织能力提升活动,帮助企业应对各类知识产权问题。
其次,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各研究机构面向产业开展了一系列面向海外维权的知识产权服务,从关键技术的分布、国际产业研究、行业竞争分析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机制和工具。
最后,帮扶网络已经建立。中国信通院维权帮扶中心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指导、布局分析、预警服务、侵权鉴定和维权支持,协助企业应对技术成果侵权纠纷。据了解,我国已在全国建设超过40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一旦企业遇到问题,可以主动寻求帮助。